浅谈后疫情时代老师必须适应的一系列变化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2月第6期   作者:周航
[导读] 据世界卫生组织消息,截止11月26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计感染人数已超过六千万人。
        周航
        宜昌金东方初级中学 443000
        据世界卫生组织消息,截止11月26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计感染人数已超过六千万人。全球累计感染人数从两千万人开始,每增长一千万人所用的时间分别是五周、四周、三周、三周。其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落下帷幕尚不明朗,其对于各国政治、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以及人们思维认知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学习工作方式带来的改变,正伴随着疫情事态进展逐一印证。而作为教师,我们观察到,重启校园生活之后,很多学生的变化让我们措手不及,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来越多,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安全事故层出不穷。这让我们本就繁杂忙碌的工作和生活更多了一些焦虑不安。老师们纷纷感叹:一场新冠疫情,让孩子们变的更难教了!但正如育儿专家杨静洁在《学习的格局》一书中说到的:家长的问题是,看孩子的多,看自己的少!其实对老师来说何尝不是如此,孩子出了问题,我们更多的是在学生身上找问题,但鲜少在自己在身上找问题。说这个话的意思,就是提醒老师们,疫情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作为老师,我们也要适应疫情过后的形势,积极求新求变!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更专业,也才能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那么,以下关于教师的十大变化,您意识到并付诸行动了吗?
1        防控使命优先
        在家长们的万般担心下和期待下,校园生活按期重启。与原来一样的是,考试依然很重要,升学依然很重要,但在生命权面前,一切都将失去重量。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全世界,所以,教学教育任务要让位于防控使命。就比如在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的家长开放日还是由线下转为线上,因为谁也不敢确保说没有意外!
2?更懂通识教育
        天灾之后,我们才发现,老师还要身兼数职,救援、护理、防恐等。
        老师不能只教课业知识,还要教学生懂得安身立命的更多学问,关于情操、健康、安全等等,这就是通识教育。唯有如此,当地动山摇时,病毒突袭时,甚至战火蔓延时,你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勇敢者。
3        必修心理学
         世界变了,马路变得萧条,路人变得紧张,生活变得封闭,父母变得沉默,学生变的让我们不认识。为什么心理学一直是老师的必修课?因为,不但求知有惑,灵魂也有惑。后疫情时代,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不可无视每一个小小灵魂的恐慌和虚空,要帮助学生正视灾难,接纳自然,善待生命。瘟疫给每个孩子带来的悲欢各不一样,与学生共情,是一个老师应有的温度。
4        应急能力强
        全员德育人人抓,首见负责成常态。
        班主任不能四平八稳,要有一双鹰眼,保持高度警惕,随时关注学生状态,有人发热,咳嗽,乏力,不但反应要迅速,而且处置要精准。任何老师在校园内看到有学生不对劲,寻问、报告、送医救治等一条龙应急措施要快速而有效。


5        ?悦纳新事物
        每一种职业都需要与时俱进,教师也是。前段时间美妆主播、外号“口红一哥”的李佳琦作为特殊人才引进落户上海的新闻在网上吵的沸沸扬扬。不过李佳琦的网上带货能力真是让人惊叹,也让人对网络主播这个职业有了新认识。确实,当时代触网,老师也要触网,你不论坐在云端还是脚踏地板,都要能从容工作。当然,疫情之下的新事物,网课只是之一,学校管理的变革,师生关系的重建,都是全新的。生活善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样子。老师唯有不断尝新,才能与时代齐头并进。
?6         提升魅力是必须
        以前,学生坐在同一间教室,面对同一个老师,他们双耳不闻窗外。有一天,他们在网课上见到另外的老师,听过了更动听的声音,上过更有品位的课,由奢入俭,难!就如一位家长和我交流某老师的课堂问题时说到的:网课期间我们听过某某老师的课,比我们班的某老师课上的好多啦!现在虽然我们已重回线下,但更加公平开放的时代必将到来,未来老师,定要用你的博学、灵动和幽默吸引学生。老师的魅力提升必不可少!
7        课后管理很重要
        这次疫情提醒我们,未来教育需要充分考虑环境的不确定性,老师要保持警觉并拥有智慧。
        记得九年级一名女生下晚自习后因为心情不好未归寝,老师领导们找了大半夜,而这个孩子就在教学区、生活区之间和老师们躲猫猫,至到冷的受不住才回教室。后来据这个孩子说是因为作业没做完,看的小说又被老师收走,心烦意乱想回家,于是支开了拉她回寝的同学。这说明,课后管理比课堂调控更重要,也更艰巨。老师如何在万变的课后管理中控制风险,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
8        老师是座桥
        疫情之后,久别重逢,生活习性要衔接,师生关系要衔接,家教学内容要衔接,家校关系也要衔接。学生能不能适应教室,适应老师,适应新知,适应规矩,家长能否意识到孩子的变化,能否迅速转变,扮演好疫情后家长的角色,领导是否意识到学生群体的变化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老师都是重要的桥梁。
9        打造高效课堂
         疫情之后的校园,不时笼罩着“第二拔疫情会卷土重来,有可能又回到线上教学状态”的焦虑。在这种情况下,若要保证教学效果并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打造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拼的不是时间,快乐假期还是要有的,劳逸结合也是要有的。学海无涯苦作舟,彼岸还是那个彼岸,老师能做的,就是优化教学方法,简化教学流程,提升学生兴趣。
10        答疑解惑多方式
        2020年的那个春天,隔着时空的教与学,知识输送与灵魂互通总是不如面对面,所以,难免有漏有缺。疫情之后,重回线下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拾漏补缺,答疑会成为常态。这时,课堂上眼睛雪亮,洞察学生的虚实成为老师要特别加强的基本功。同时,它也让老师们的线上答疑解惑成为了一种新常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