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寄宿制中学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2月第6期   作者:伍又红
[导读] 寄宿学校可以让留守儿童有一个更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的地方,

        伍又红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八步区铺门镇第二初级中学,广西贺州547000

        【摘要】寄宿学校可以让留守儿童有一个更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所以学校自然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主要场所。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班级管理模式方面。文章分析了农村寄宿制中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儿童班级管理模式。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儿童;班级管理模式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迅猛发展,也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一个新的产物——留守儿童。由于城乡经济的巨大差异,大部分的农村劳动力为了生计不得不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赚钱,而他们的孩子留在家乡由祖辈或者亲戚代为照顾,成为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留守儿童。全国妇联2013年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至少有6102.55万人,超全国儿童总数的五分之一。面对如此众多的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已成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班级管理模式方面。因此,有必要改革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儿童班级管理模式,以达到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目的。本文分析了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儿童班级管理模式。
一、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存在的问题调查与分析
        我通过对本校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儿童在心理素质、情绪控制、道德品行、学习能力、安全意识、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1 心理素质差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自卑、失落、任性等心理问题,导致他们缺乏爱心、冷漠、孤僻、内向胆怯、自私反叛、傲慢自大。父母不能和他们在一起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缺乏安全感。
        2 情绪控制能力差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情绪激动,稳定性差,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过度高兴,容易悲伤,容易生气。因此,留守儿童容易与其他学生发生冲突。父母不能长时间和他们在一起,他们的情感需求也不能得到满足。
        3 道德品行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道德品行缺失的问题,他们不懂得尊重家里的长辈和学校的老师,在学习方面上进心缺乏,自控能力差,经常有违反学校纪律的情况。隔代教育(或者是亲戚监护人教育)是留守儿童出现道德品行缺失的重要原因。祖辈们或许可以让留守儿童吃饱穿暖,但无力给予留守儿童行为规范方面的约束。
        4 学习能力差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厌倦、学习能力差、听课不认真、作业马虎等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在初级中学阶段,随着学习任务的增加,学习科目的数目增加,学习要求增加,他们对学习失去动力和信心。
        5 安全意识薄弱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意识普遍薄弱。他们无拘无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安全意识薄弱,预防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不足。他们的安全不断受到威胁,各种各样的安全风险已经出现。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管教,由于年老体弱或不直接负责等各种原因,祖父母或亲属、监护人对留守儿童采取放任教育方式。
        6 生活习惯不良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生活习惯不良。这些不良的生活、卫生和饮食习惯对留守儿童的健康造成了极大地危害。留守儿童常因食用不卫生的食物而受到身体伤害。

二、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儿童班级管理模式探究
        面对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存在的问题,加强班级管理势在必行。班级管理是农村寄宿制中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和基础。只有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才能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因此,有必要制定更加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不断创新班级管理模式,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一)班主任岗位责任制班级管理模式
        班主任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还要管理好学生的校园生活。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班主任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必须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关键作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管理效率。
        1.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孔子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农村寄宿制中学中,班主任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有班主任的身影。因此,班主任应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不仅要在思想、行为、品德等方面对学生产生影响,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而且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校长可以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与他们一起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共同遵守,还可以参加课外活动,帮助他们变得阳光自信,建立健康的人格。
        2.选好班干部,完善班级管理制度。班级管理是一项繁琐而艰巨的工作,单靠班主任的力量很难同时完成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工作。因此,班主任应选拔和培养一批成绩突出、自我管理能力强、作为班主任有一定吸引力的学生骨干,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使班主任在各项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比如,班主任在选拔好班干部后,可以用“积分制”进行班级管理,也就是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文体、劳动等各方面表现用分值进行量化,由班干部进行考核并记录下来,最后根据总积分决定学生的奖罚情况。用“积分制” 进行班级管理,可以让班级管理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奖罚分明。
        3.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由于父母长期缺席,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自卑、失落、任性等心理问题。因此,班主任应利用一切机会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真诚地与学生沟通。这不仅能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能够使班级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
        (1)利用主题班会,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是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时机。班主任应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因为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亲情饥渴、孤独焦虑的心理问题。在“母亲节”主题班会上,作者鼓励学生写一封信给他们的母亲,以表达他们对父母的感情。与此同时,他们还要求家长提前拍摄他们的作业录像,并在专题班会上播放,让学生了解他们在其他城市工作的父母的艰辛。关心你自己。这种主题课不仅缓解了学生家庭亲情的饥渴,而且教育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父母长期不能陪伴他们的现实。
        (2)个别心理辅导,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农村寄宿制中学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又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很容易被一些生活、生理问题所困扰。班主任要对他们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倾听他们的烦恼,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改掉不良的习惯。

比如,我班上的学生张某沉迷手机游戏,任课老师反映他上课玩手机,多次劝说没有效果。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张某进行了多次个别心理辅导。经过长时间的沟通和交流,我渐渐地走进了他的内心,成为他的好朋友,帮助他戒除了玩游戏的不良习惯。
        4.上好主题班会课。学校每周二第7节课是专门为班主任量身定制的“班会课”,是对学生集中进行安全教育,品德修养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学习方法指导,学习能力培养的良好阵地。所以作为班主任平时要注意搜集学生在学习,生活,及管理制度等方面遇到的问题的基本素材,可用一本专用的班主任工作手册去记录那些点点滴滴,每节课课前利用来自学生校园生活中的素材来认真的备好课,课上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对问题的关注度,积极性的课堂参与性,最终形成共识,产出建设性的结果。
        例如,在一次主题为“如何让班级英语成绩更上一层楼”的主题班会上,同学们就积极发言,群策群力,最终形成了:1、你追我赶二人学习派对,互办互助四人学习小组;2、随身单词记忆小卡片;3、错题集;4、课前齐唱一首英语课;5、英语美文书写竞赛、主题演讲赛、英美电影配音秀、英语手抄报评比等活动的方案,在之后的学习当中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发现自己的进步,提升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班级英语成绩得到稳步提升。
        5、坚持关心与监督后进生。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行为习惯无论好坏,都是后天长时间“养”成的。很多留守儿童一身的“毛病”,不是他们生来就是那么懒散、放纵、不思进取的,究其根本,是父母常年在外,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的。那么坏毛病不是一朝一夕惯成的,同样,坏毛病的改变,好行为的养成,也不是一日一夜能凑效的。所以,作为他们的教师,我们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和坚定的意志,必胜的信心。
        作为学校里与他们朝夕相伴的班主任,可以说是亦师亦父亦友,他们因为后进,没少受他人的白眼和排挤,更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引导。我们在坚定自己的意志信心的同时还要坚定学生的意志和信心。要坚持关心监督后进生。善于发现发掘后进生的优点,给他们更多一点的机会,由易入难,循序渐进,让他们找到成就感,时常肯定和表扬他们的进步,让他们重拾信心,假以时日,他们也是优等生。
        班上有一位叫“罗某锐”的学生,离异家庭,父亲整日在外忙于生计,鲜少管教孩子,即使有也是非骂既打。这个学生在校也是出了名的“坏”:出口成脏,打架斗殴,挤兑女生,欺侮弱小,甚至辱骂顶撞老师,至于上课违纪,不写作业等更是家常便饭,对于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也是充耳不闻,屡教不改。很多老师都放弃他了。我去他家家访后,很是为这个孩子的未来担忧,决心改造他。在与他进行了一次“大道理”谈话后,交给了他一本笔记本,在扉页写上“积善录”三个大字,给他的任务是“每做了一件不应该的事情用黑笔记一笔,五笔一个正字;每做了一件该做的事情用红笔记一笔,每五笔为一个正字;每天中午饭后或晚餐后到我那汇报前一天的黑红事情,每一笔黑事情,我问他过程,心里真实想法;每一笔红事情,我把他记在我的工作手册上,班上有机会我就拿出来表扬他”,一个月两个月之后,我成了最了解他的人,也成了他最信任的人。而在同学眼里,他变了个人似的,班上捣蛋的事不再有他影子了,课堂上,他不吵,他学习了!体育参赛,劳动卫生他积极又卖力……你无法想象,不久前,他还是那个人见人厌的“坏了一锅好汤的老鼠屎”。
        有句话叫“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可能说的就是这样的学生吧。没有翻不过的雪山,没有趟不过的草地,更何况是一个懵懂的少年呢?只要我们做那个“不放弃”“不言败”的园丁,坚持浇水,朵朵鲜花,终将被我们“养”出来!
        (二)家校联合班级管理模式
        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学生地启蒙老师。留守儿童的父母虽然长期不在身边,但是不能当“甩手掌柜”,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父母(监护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在为留守儿童提供物质满足的同时,对留守儿童进行情感关怀和思想教育。因此,家长应经常与教师沟通,了解子女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与学校教育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教育和引导留守儿童,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比如,家长可以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参与班级管理活动。这样,你不仅可以及时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1-4],了解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还可以及时发现孩子们的问题,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在与学校老师共同处理学生问题的同时,为孩子们提供情感关怀。开展思想教育,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及时改掉不良习惯,促进儿童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
        比如,在周末、较长一点的节假日,寒暑假等,可以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提醒家长督促孩子学习,注意孩子在家期间的交通安全、食品安全、防拐骗,防诈骗等安全管理事宜,日常分享一些教育孩子类的好的公众号,如“好教师”、“初中生学习”、“家长课堂”或一些相关的好文章,一起探讨教育问题。如此有利于加强家校互信,增强共同培养好下一代的凝聚力。
        在教育路上,老师和家长最应该成为最好的搭档。教书的是老师,孩子从老师身上学到知识,学到纪律,学到规则。育人的是家长,孩子从父母身上得到幸福,得到安全,得到品格。只有当老师和家长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合力汇成一束光,才能照亮孩子未来的路[5]。
        
结束语:
        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6],他们的成长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因此,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合作。作为农村一线寄宿制初中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当地条件,不断探索农村寄宿制初中留守儿童班级管理模式,努力纠正他们的不良心理状态,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积极向上、健康向上、阳光明媚的生活热情,使他们身心成长。
参考文献:
[1] 陆华获. 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儿童班级管理模式探究[J]. 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 2019, 000(010):P.4-5.
[2] 张伟杰. 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探索[J]. 教育观察(上半月), 2019, 8(001):86.
[3] 何玉霞.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J]. 好家长, 2019, 000(030):P.9-9.
[4] 杨西宁.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养成教育途径研究[J]. 中外交流, 2019, 000(004):70-71.
[5] 惜朝.在学校混日子的孩子,请读读老师这9句话![DB/OL]. https://mp.weixin.qq.com/s/I743qMf9Y3GcivvEFuHgSQ,2021-3-21.
[6] 徐忠生. 浅谈农村寄宿制小学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问题[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36):18-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