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平
东坡区思蒙镇黄家小学,四川 眉山 620033
美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同时也是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美育不仅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感情、聪明才智以及独立的精神风范,还能够培养一个人正确地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品质。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开展美术学科教育,美术学科教学工作则是我们实施美育的一个主渠道。就其课程的设置方式来讲,美育专业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涉及到美感教育的专门性课程,具有其他各门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和操作性,而学生的课堂学习中,若是缺少了艺术教育,课堂活动将会变得枯燥乏味、没有生机。由此可见,美育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艺术教育应该成为青少年审美教育的主旋律。教育无疑是一门社会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目前来看,农村小学艺术教育当中存在着诸多困难,如果能够将“艺术教育”和“教育艺术”相结合,那便是美育课堂的魅力所在。
(一)、在美育教育实际实施的过程当中,存在着不可回避的困难和问题,有部分家长、领导仍然将美育教育置于次要地位,甚至是无关紧要的地位。就实质来看,唯分数至上的观念依旧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事实上,卓有成效的艺术教育也能够对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莫大的积极作用,影响学生的一生。然而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由于学校工作的特点,在整个学校教育当中,特别是在广大农村中小学校当中,仍然存在着普遍将美育置于薄弱环节的情况。素质教育主张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但教学方法和形式需要做到多元化,而且还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身体心理状况特征、认识水平进行因材施教。然而,将艺术教育置于次要地位,只会打击和消磨师生艺术教育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知识文化传授与艺术文化教育这两者关系未能做到辩证的相互统一,单一地认为只有在美术课堂上才需要进行美育教育。农村小学教育当中,存在较多教法、学法单一的问题,普遍未能够将二者有机组合,使其构成审美的一个整体。以美开启,以美感人,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将课堂与艺术教育融合,促使课堂艺术与教学产生促进和催化的效应。诸多教育工作者还未意识到,小学艺术教育课程只有将二者进行有机整合,才能充分调动中小学生的审美创造和艺术情感,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艺术观赏和艺术感受,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丰富他们的认知,使其主动热情、全身心地的投入到艺术审美和情感创造中来。也只有在课堂前教师充分发掘教材内容中的各种审美价值因素,课堂中同时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时时感受艺术魅力,使课堂内容双向发展并形成真善美的协调统一。
(三)、农村小学当中存在的客观教学条件限制与相对匮乏的师资问题。在美术教育当中,各种课堂教学内容和资源是必要的,许多农村地区小学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保证艺术教育资源的足够投入,艺术教育资源配备环节也相对薄弱。除此之外,农村美术教育发展的另一个阻碍便是师资配备上的问题,很多的学校当中甚至没有专职的艺术教育教师。
随着国家对美育教育的改革意见提出,虽然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学校也具备了专业的数字化设备,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有更加丰富的体验形式,但由于兼职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方面的限制,也很难将多媒体设备的艺术教育价值发挥到极致,难以达成九年义务教育当中的美术和艺术课程目标标准。
二、发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策略
认知的不断形成与心理情绪的不断发展,共同地直接构成了我们个性的和谐,同时,智与美之间又是彼此相互渗透、彼此相互连结的,智的本身就包含有很多美的内涵。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是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重要举措。以美启智,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文化品格;以美育德,提高中小学生的人文修养素质;以美提素养,提高广大学生的自我素质和精神品格,才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化作动力,激化并促使其全面发展。
(一)、转变艺术教育当中的观念问题。学校领导及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关于新时代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必修课和营养剂,它所指代的不仅仅是音乐课程和美术课程,更是对学生的思想素养、人文修养以及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只有观念上的转变,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艺术教育实施的影响力,使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和重视起自身的艺术修养,通过观念的转变从根本上确保激发出艺术教育的活力,在自由和谐的环境中,使学生综合素养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
(二)、把艺术教育直接融入课堂进行教学。艺术学科教学与中小学其他各个学科的融合,促进广大学生的主动、全面成长。创意与创造是现代化教育中的精髓。传统的静态课堂教学逐渐转变为动态:有的教学工作者精心设计了各种新奇的教学实验,使得中小学生在实践中更能产生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活动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有的教育工作者把现代音乐、美术等教学技巧元素引入课堂教学,创设了引人入胜的多彩教学活动情境。实践表明,教育手段如果不够丰富多样,教学必然要流于僵化、枯燥。“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其关键还在于文化的创造,把艺术创造性地融入课堂,代之以一种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进行审美教育。
(三)、分层次提高现有艺术教师专业能力和水平。在农村小学当中,普遍存在非艺术教师兼任学校艺术学科的情况,对此我们除了要使主管部门、学校领导的观念转变,更应该转变自己的观念。通过参加教研活动和有效培训,提升艺术教育专业水平;通过观摩、主动参与的方式丰富教育内容;通过自身去学习去提高,学唱一首歌、创作一幅画,将自己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不失为一种真正意义的教学相长。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性活动,毫无疑问,学生本身就是这种特殊活动的参与者和主体。通过教师自身的审美实践,再培养并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技巧。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必然也会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使其真正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感受艺术学习的价值,从而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发展虽然困难,但已经逐步有了改革的成效。美的事物总会使人赏心悦目,爱美、追求美是幼儿的根本心态。充分挖掘课堂及生活中的各种审美价值因素,推行愉乐式教育,教师多鼓励,多参与,时时刻刻真正用心去进行艺术教育,师生的心理距离才会越近,学生才能够在学习中充分地欣赏美、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美的启发和熏陶。中小学生对于艺术学习有着浓烈的兴趣,这是进行艺术培养得天独厚的教学优势。不论是在农村或是城镇地区学校,教师本人首先应该具备一颗绝对热爱美、追求美的心,一双绝对善于探索、发现美好的慧眼,敏锐、准确地用心去探索发掘、提炼出教育教学当中的内容之美,充分发挥小学阶段学生艺术教育的心理优势,层层引导推进,才能使其逐步形成正确、高尚的审美思想以及富有艺术性的审美观,更好地激发美的主观认识与感受能力,提升人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