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娟
信阳市第十三小学 河南 信阳 464000
摘要:本文笔者从本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意在学校打造“仁智教育---以仁育人,以智启稚”的办学理念,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优化、美化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基础,以创建仁智课程体系为载体,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持续发展,形成了十三小特有的“仁智教育”特色。
关键词:仁智教育 学校 学生
河南省信阳市第十三小学是一所与共和国同龄的小学,校园景色优美,文化底蕴深厚,1925年6-7月建立了我区第一个党团组织,71年的岁月积淀,十三小在风风雨雨中一路走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取得可喜的成绩,成为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学校打造“仁智教育---以仁育人,以智启稚”的办学理念,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优化、美化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基础,以创建仁智课程体系为载体,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持续发展,形成了十三小特有的“仁智教育”特色。
一、精神文化引领,创造仁智校园
国家有国家的文化传统,单位、企业也需要具有自己的单位文化、企业文化,否则就不能独领风骚,屹立于历史发展的潮头之上。对一所学校来说,文化就是多年沉淀的校风,是学校最根本的基因,是学校融在骨子里的灵魂。学校文化一般包括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办学理念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十三小学作为信阳市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示范窗口,对当地的教育风尚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学校充分利用优势,以“文”“化”人,积极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仁智教育”。
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内容和方法宝库里的珍宝之一。北宋大儒张载著名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向来是历代具有家国情怀的莘莘学子刻苦学习的崇高使命和最高目标。《四书》中的《论语》、《孟子》中以及历代大儒如朱熹,二程、周敦颐、张载的著作和语录中关于仁、义、礼、智、信的论述俯拾皆是,很值得我们为提升今天的教育水平去学习和借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内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赋予它新的内涵,形成了新时期的“仁智”教育观。
我们在广泛搜集资料,对“仁智”教育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挖掘其丰厚内涵,把“仁”定位为丰厚的人文修养、优秀的道德品质,“智”就是智慧、聪明,有才能,同时,以“仁智”为核心,我校确立了“做更好的自己”的校训。
二、开发课程资源,实施仁智教育
我们根据“以仁育人,以智启稚”的课程观,进行了“仁智”课程体系的设计,希望通过“仁智”特色课程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
学校仁智课程体系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了满足每个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构建符合十三小办学特色的教育课程,我们在保证国家课程实施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建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逐步形成了国家、地方、学校三项课程互相融合、互相补充的课程体系特色。
国家课程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方案的主体部分,是国家教育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地方课程充分体现本地的教育发展水平,紧密结合本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现状,以“贤文化、楚文化、茶文化”为主要内容,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具备民族情怀,以达到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养之目的。校本课程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突破口,每月确定一个主题,开发具有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各种主题活动,切实加强对学生品德教育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并促进少年儿童在少先队组织的各种活动中获得全面发展。
总之,我们用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用科学教育启迪学生的智慧人生,用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些课程的开设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开启了一片广阔天地。
同时,学校还编写了一套具有经典性、阶梯性、多元性的校本教材《多彩悦读》。每个年级教材独立成册,低年级的教材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多选用儿歌、童谣、国学经典这些内容,中高年级则精选了中外名著片断及著名的唐诗宋词,这套校本教材的诞生不仅是十三小学实施“仁智教育”办学思想,打造“书香校园”的具体体现,也是十三小众多优秀一线教师智慧与经验的结晶。
根据师资及学生的身心特点,我们还编写了具有乡土气息及时代气息、与孩子们生活技能密切相关的《我上一年级了》、《二十四节气》《茶文化进校园》、《中国戏曲进校园》等校本教材,这些课程构成了学校校园文化课程体系。
三、追求仁智教学,培养品牌教师
一个学校要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作为一所与共和国同岁的学校,十三小有着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在职老师260多名,其中中小学高级教师26名,河南省特级教师3名,河南省名师3名,省级骨干教师30名,在仁智教育的建设中,学校从三个纬度来界定教师的发展:知识的纬度、能力的纬度、人格的纬度。知识的纬度:学养丰富,知识渊博;能力的纬度:有专业特长,教法得当;人格的纬度:仁爱为先,宽容为怀。争取每个教师成为厚德、多技、博学、大爱的好老师。
1、让“仁智”走进课堂
基于“仁智”理念,我们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一定的创新性建设,构建了较为清晰的教学模式。我们在仁智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对教学思路进行了整体反思和重构,整合“以集体智慧为支撑的基础文案,以自主学习为基础的预习方案,以师生合作为主体的仁智课堂,以专业成长为指引的教学反思,以行为养成为目标的习惯培养,以注重效用为导向的资源建设”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我们讲究一个“仁”字,拥有一颗仁爱之心,即互帮互助、爱己爱人;抓住一个“智”字,即智慧、智学、智教。探索了一条符合十三小学校教育实际的追求仁智教育目标的课堂教学之路。
学校为老师提供得到了更多的自我展示的平台,在一次次的课例展示中,一次次的赛课中,老师们专业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2.打造“仁智”品牌教师
鼓励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特长,找到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成为“仁智”品牌教师。每一位老师都把要求发展培养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把它融合在教学当中,教学风格异彩纷呈。例如,张新颖老师痴迷于“书法教学”,在她的班里,学生都能写得一手好字;杜鹃老师的《石头画课程》、葛瑶老师的《小合唱课程》、司燕旺老师的《足球普及课程》,张雅红成为了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四、开展主题德育,培养仁智学生
在十三小学习的孩子,他们身上就会带上十三小学的烙印-----仁智少年:明理、明智、善学、善思。因为我们按照自己的人才目标,把他们培养成适应群体生活遵守群体规则的独特十三小人!这是我们学校培养人的宗旨。
1、以“仁智”为目标,开展主题德育
我们在普及艺术教育、体育教育、科学创新教育的基础上,多次策划组织各种主题活动,通过艺术节、运动会等多种形式的创新,使学生体悟到博爱、感情、知识、公平、正义的真谛。多年来,学校把德育课程引入晨会课、班会课和主题活动,凸显德育核心——仁智,建立了德育序列化活动方案,活动做到了有主题、有规划、有层次。
每年不同的月份有不同的不同主题,阅读节、艺术节、毕业节、感恩节、运动会、科技节等,为孩子们创设了良好的氛围,接受传统文化洗礼,让每个学生都能突显自我,展现风采,实践创新,感受成功的喜悦等。
2、以“特长”为核心,开展社团教育
学校为了切实践行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社团的各种活动精彩纷呈:学校是全国乒乓球传统项目学校、全国足球项目学校,羽毛球、田径、游泳为省传统项目学校,社团建设扎实;还有武术、机器人、小主持人、石头画社团等30多个,学生的特长教育正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3、以实施“自我管理”为抓手,开展成长教育
能力从何处得来?学生如何顺利成长?我们认为,能力只能从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得来,学生在自我管理中才能顺利成长。 学校常规管理是一项细致、繁琐的工作。我们充分激发少先队的主人翁意识,赋予学生自我管理、互相管理的权利,落实和完善学校“学生管理体制。”每学期一开始,学校的红领巾监督岗就开始招募人马,而各种监督岗岗位全部由学生担任。每班每天推选两名学生做学校值日生,实行自我管理。每周,我们根据评比的成绩评出优胜班级,颁发“流动红旗”。每学期,我们根据学生的表现,再评选出仁智型干部。
我们通过建设自己的校园文化,通过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培养一大批懂得“仁智教育”理念的名师,通过落实适合本校学生的德育、智育目标体系,初步行成了十三小仁智教育体系和特色。在这条教育改革的路上,我们既已出发,就会继续坚定不移、坚忍不拔的走下去……
参考文献
[1]关绮雯.“仁智”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师道.教研》.2017.01
[2]何晓梅.山水情境仁智教育——南通市五山小学特色文化思考与实践[J].《教育观察》.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