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重庆市巴南区鱼胡路小学校
每逢教师节,全国1600多万名教师就会收到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的问候和祝福。纵然日理万机,总书记总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全国教师的关心关怀、对教育改革和教师工作的殷切期望。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民族复兴的接续奋斗中,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将汇聚起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坚定托起民族未来的希望!因为,我们都拥有一颗红亮的心!
中国古代思想一直认为音乐是“为人之节”。孔子曾说:“子在
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意思指在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可以用音乐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感染,这个理论至今仍有积极的意义。在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地提出“音乐课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健康体魄、意志品质、人文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培养。”因此在小学德育教育上将音乐作为有效的教育手段是可行的,也是非常有效的。那么,音乐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了解美、认识美、接受美,以美导真,以美引善,促使学生高尚情操和世界观的形成就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必不可少的探索问题。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运用民族优秀音乐进行德育的渗透更是大有作为。利用音乐的情感价值特点,不但使传统音乐文化得到发扬和传承,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神得到升华,灵魂受到洗礼,能更有效地促进德育的“内化”。
人音版小学二年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选自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按照教育部对京剧进课堂不同年级学习曲目的建议,编者选择了这一京剧唱段作为学生小学阶段用聆听接触的第一首曲目,一方面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剧,另一方面则试图通过感受剧中人物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怀,体会京剧唱段中描述的“人小志大、天真淳朴”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喜爱,以培养学生对先辈们的崇敬之意和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一、“听”出味道:情景导入激发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好奇心
教学方式:课堂开始,我穿着特定的服饰为学生表演了一个唱段,请大家说一说属于哪种戏曲类型?(京剧)
教学反射:学生立刻产生了好奇:老师的服饰怎么和平时不一样?老师唱出的声音怎么和平时不一样?(多用假嗓演唱)老师做的动作韵味也和平时不同……
教学意图:呈现传统文化艺术,介绍京剧(脸谱、唱念做打),揭示了课题------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出情怀:唱段欣赏感受英雄先辈的爱国之情
教学方式一:播放名家表演视频,进行唱段欣赏。
教学反射一:戏曲中的人物叫什么名字?她代表那个行当?京剧中的伴奏乐器有哪些?(铁梅;旦角;京胡为主奏乐器,管弦乐队作伴奏。 )
教学意图一:初次聆听,感受名家风范,了解唱段内容,体验传统文化艺术,引出学生对剧情背景故事的渴望。
教学方式二:课堂延伸,教师讲解剧中故事背景。(故事讲的是共产党员李玉和在日寇铁蹄下进行党的地下工作,一家三口,祖孙三代,确无血缘关系。这是一个特殊的革命家庭,他们都投身于抗日活动中,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机智勇敢的殊死斗争。这是现代京剧《红灯记》叙述的故事。剧中女儿李铁梅虽然年少,但也从其父李玉和与革命同志的秘密接触中猜测出他们所从事的抗日工作,并流露出无限的敬佩之意。《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就是铁梅的唱段。)
教学反射二:学生被李玉和一家的英勇顽强、坚贞不屈深受感动,在内心里不禁把自己和李玉梅进行对比,对李玉梅的“人小志大”产生了崇拜。
教学意图二:初步了解京剧,通过聆听唱段,分析剧情故事,感受剧中人物的英勇无畏和爱国情怀。体验剧中人物的情感,将自己与人物“李铁梅”进行对比,进一步引出学生对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的感触以及珍惜美好生活的正确的价值观。
三、“唱”出情感:模仿唱段初步了解京剧知识
教学方式:通过“铁梅带你唱”的方式,引导全班学生角色化投入学习“念白”、“拖腔”,随音乐小声哼唱(跟琴唱),表演京剧中简单的“亮相”动作----“做”。(西皮腔的特点表现在旋律明亮华丽、尖锐,用平缓的节奏处理时,多表现明快、抒情的喜剧情节和愉悦的人物情绪。用轻快或强劲处理时,多表现热烈、激烈的戏剧场面和活泼、激动地人物情绪。)
教学反射:学生反复学习,开展小组讨论、展示。(拖腔的韵味要怎样才能唱的更准确?“亮相”的动作要怎样才做得更像? )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学习,感受京剧人物性格特点和唱腔韵味,将学生对剧中“李铁梅”的情感认识进一步的升华,加深对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和引导。
四、“玩”出情操:音乐拓展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教学方式:视频欣赏《三岔口》、传统京剧《铡美案》、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片段等,感受京剧的不同表现形式。
教学反射:对比感受,京剧的表现形式多样,传统京剧和现代京剧有什么不同呢?
设计意图:进一步了解京剧艺术,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引出“戏曲进校园”活动,动员、培养更多的“小戏迷”将我们的文化瑰宝一代代的传承和发扬。
德育与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发挥着积极作用。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曾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作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能、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回顾以往对音乐学科育德功能的挖掘,我也经常受到品德教育的局限,常常远离了学科课程的纵横伸展。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同事们的互相交流,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逐渐对“课程育德”有了一些收获:我认为一要做到基于审美特质理解音乐学科,要从单纯的音乐知识核心走向多元化的内涵教育才能育德;二要解读教学内容,以教材为载体,以教法为手段,寻找德育切入点;三要整体构架课堂,精心设计环节,将德育目标切实落实到课堂上,实现深耕育德。只有结合学科本身的特点来实施相应的策略,注重学科“本位”的实践,才能促进学生音乐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使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乃至综合素养得到发展与提升,使学科教学与育德功能融合,才能讲好每一堂生动的德育课!
反思: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主要向大家介绍了设计欣赏课《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突出的几个环节的育德作用,弘扬传统文化艺术,升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着手。主要设计了“情景导入-唱段欣赏-模仿唱段-音乐拓展”等四个环节进行了充分的挖掘,从“听”到“品”,从“唱”到“玩”,每一步在教学构架时都想到了其存在的教育意义,也尽可能的发挥他们的育德作用。
在撰写时,我阅读了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及《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教师用书(二年级下册)》,收集了传统京剧的相关知识,寻找相关业内人士了解了我区对“戏曲进校园”的开展情况,希望从中能够得到更多的信息来支撑我的这一教学,能够整体构架课堂,将德育目标切实落实到课堂上,实现深耕育德。
人音版小学二年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是选自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按照教育部对京剧进课堂不同年级学习曲目的建议,编者选择了这一京剧唱段作为学生小学阶段用聆听接触的第一首曲目,一方面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剧,另一方面则试图通过感受剧中人物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怀,体会京剧唱段中描述的“人小志大、天真淳朴”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喜爱,以培养学生对先辈们的崇敬之意和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中,我首先要结合学科本身的特点来设计教学环节,这是学科“本位”的要求;其次带领学科知识向“德”出发,以此促使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乃至综合素养得到发展与提升,进一步掌握学生音乐学科知识技能。在音乐课上,只讲“德”不讲“艺”,那是无根的水;只讲“艺”不讲“德”,那是无魂的诗;只有使学科教学与育德功能相融合,才能讲好每一堂生动的音乐课!
写作中,对于文章是界定为“论文”还是“案例”,一直都处于很矛盾当中,当发现对文章人称有写作要求的时候呢,我报名为“论文”,但从内心来说还是倾向于“案例”。因为我不仅在谈我对音乐学科育德的观点,也在谈这一课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双向”的,但也不纠结于此,因为我从中获得的收益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