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教育,为健康成长护航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6期   作者:孙学芹
[导读] 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开。然而,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它不仅仅是自己的,更属于所有关心、呵护、爱着我们的人。
        孙学芹
        烟台市福山区崇文中学,山东省烟台市, 265509
        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开。然而,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它不仅仅是自己的,更属于所有关心、呵护、爱着我们的人。
                                             -----题记
        “敬爱的父母:您们好!我十分感谢12年来您们对我的养育,可是学习压力太大了,我只有一死,因为作业太多。女儿绝笔。”一名年仅12岁的女学生恬恬在留下这样一份遗书后,自缢身亡。
        就在恬恬自杀不久,某地一名初二的男生坠楼身亡,这位14岁少年没有留下任何的遗书,裤口袋中装着尚未做完的试卷……
        13岁的小强刚上初一,一到节假日就急着出去玩。可父母因为他上学期考试成绩不理想,要求他少出门、多看书。这本来是司空见惯的两代人之间的矛盾,被父母宠惯的小强却大发雷霆,扔下一句“不让我出去玩我就死给你们看”以后,一头撞到墙上,吓得父母赶紧将其送到医院。
        看!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狠心”的孩子不在少数。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辅导中心主任寇觉中认为: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低龄化问题严重。这种现状让我们反思,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是否缺位?我们是否很好地创造了让生命教育走进孩子内心的契机?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致力于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倡导。生命教育何以就能破解当下的教育困境?自从踏上三尺讲台当上老师的那一天,我就告诉自己:我所从事的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
        一、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
        有一件真实的事情发生在我的身边:今年暑假刚开学的几天,我就接到了一个孩子的电话,他说他爸爸因为肝癌去世了,向我请一天假。一个初二的学生这么早就要面对亲人的离世,他能承受的住吗?这一天我都担心,不知他会怎么样?第二天他来到学校了,精神憔悴,神情恍惚,一个人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变得非常的孤单,整日沉默不语,我常常看到他落泪的样子、哀伤的神情。是啊,他的家庭失去了支柱,漫长的人生路他将如何走下去?遇到挫折,他能否坚定地站起来?谁来给他的生命延续给予保证?……我不敢想,真的不感想。
        本想找他谈一谈,但我最终还是写了一张小纸条:我知道你很难过,对此老师也深有体会(大学毕业时我的母亲因病离开了我)。哭是没用的,你已经是个男子汉了,你的妈妈需要你。只有你自己学会坚强,你才会度过这个难关。记住:把悲伤留给自己,把坚强带给别人。没想到,第三天他到校的时候精神明显好转,我知道他没有放弃自己,他收拾悲痛重新站了起来。这个逝去了生命的家庭故事让我明白了生命如此的重要。我要庆幸,我们都要庆幸:拥有一个完整的生命,还有这么多爱自己的人,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因此,我经常教育学生,我们不仅要为自己坚强地活着,更应该为爱我们的人努力地活着。其实,珍爱自己的生命,健康地成长是一种责任,那是对自己、对爱自己的人负责。

当我们不爱惜自己时,可曾想过这束缚了多少人的快乐,牵动了多少人的心,要让多少人为自己流泪?
        二、让学生增强受挫能力
  现在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备受宠爱,通常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6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这也令孩子在面对挫折和一些合理或不合理的批评时,处理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对于来自父母、老师的批评,在孩子内心,会被放大,一两句批评到了孩子那里便成为天大的事,他们会觉得自己被老师看不起、会失去朋友的关爱……在无力感的驱动下,一时冲动便容易做出自杀的极端行为。
        这时应该通过不同形式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一要教育孩子正确认识挫折,使他们懂得,对人生而言,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挫折能磨炼意志,使人更快成熟起来。二要多和孩子交流,给他们一个倾诉、宣泄的渠道。老师和家长要善于倾听孩子们心中的委屈和烦恼,让他们能一吐学习上的压力、日常生活中的烦恼、人际交往中的冲突,通过释放达到心理平衡。三要创设情境,让他们接受挫折锻炼。现在的孩子基本上处于家庭、学校的两点一线上,生活环境单纯。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对挫折没有了免疫力。所以,我们要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让学生感受挫折,领略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通过转移、升华、补偿、自我安慰等方式,学会靠自己的力量走出挫折,从而锻炼、培养他们抵御挫折的能力。
        三、让学生懂得如何感恩
        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中。作为老师,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父母对子女的爱,并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回报父母。
        1、作亲情观察。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每天早晨的早起,自己生病时的呵护,自己失败时的鼓励等无不体现父母的爱。父母饱经风霜的脸,渐变粗糙的双手,不再挺拔的身躯,无不是为子女付出的见证。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并要求写出感受。这会使学生体会到亲人乃至人间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感恩情感,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2、作亲情沟通。父母与子女产生代沟,很大程度上是两者缺少沟通,教师应有目的地让学生主动与父母沟通。了解父母的生日,父母的童年,父母的工作情况,父母的爱好等。了解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父母所做的事,体会父母对子女的良苦用心。
        3、作亲情体验。子女不理解父母,是因为孩子根本不了解父母到底为子女付出了多少,要让学生抽机会和父母互换角色。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 “今天我当家”活动,让学生代替父母考虑一天的油盐柴米问题和家务安排,使学生真正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使其体会父母持家之不易,真正体会到父母之恩深似海。
        4、作亲情回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爱,孩子是永远报答不了的,但可以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实实在在的事,作为对父母亲情的点滴回报。如:在父母下班回家时帮他们倒杯热气腾腾的茶;在他们累时为他们揉揉肩捶捶背;大人在烧菜时,及时地送上碗碟等。另外,让学生明白,取得优异成绩是给父母最好的回报。亲情教育是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缺乏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会导致亲情的走样或变异,因此学校老师的亲情教育应该和家庭教育配合起来,争取家长的配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从而使亲情教育落到实处。
        一般人都认为,孩子的压力比成年人小,但事实上,孩子们承受着来自学业、来自生活、来自父母的压力,这些压力综合起来可能要大于成年人。作为老师,我们只有对学生适时的加强生命教育,才能让孩子们了解生命的价值,让孩子在遇到挫折时能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学会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
         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孩子生命中的一点一滴,让生命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护航!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