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6期   作者:黄煜杨
[导读] 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影响人的一生。
        黄煜杨
        广东省阳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平冈镇旦祥小学 529500
        摘要: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影响人的一生。而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能够促进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健康有序的进行。在农村学校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阶段教育过程中一大难题,面临着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多重影响。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以身作则、家校合作、开展教育活动、加强监督等教育方式来培养农村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关键词:农村小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前言: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年少时养成的行为习惯,长大以后就会形成相对的品格。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快速成长期,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素养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班级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现阶段,我们应当着重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存在的问题
        1.1家庭教育的影响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比较大。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有很多方面,主要是以下几点影响:一是父母本身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在日复一日的相处过程中,孩子会不由自主的模仿家长的不良行为习惯。二是家长教育方式的问题,受成长环境影响,许多家长在孩提时期,所受的大多数都棍棒教育。受棍棒教育长大的家长,难免会将这种教育方式强加给孩子。三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教育的缺失,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影响。四是隔代教育的问题,在农村的隔代教育中,普遍出现溺爱的教育现象,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底下,性格霸道不讲道理。在这些有问题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难免会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1]。
        1.2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下,在农村学校中依然有着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在这种应试教育的培养下,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对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试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点影响:一是唯分数论,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和学校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只用分数去评论这个学生的好坏,忽视了德育的重要性。二是教师师德的问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成绩好的孩子偏爱,对于成绩较差的孩子缺少关注。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好学生便骄傲自大,后进生便自暴自弃。
        1.3社会环境的影响
        古时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见环境对于孩子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学校周围有很多不发经营的场所,而小学阶段的孩子自制力和分辨能力都比较差,很容易受到影响。
        社会环境对于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市场经济导致学生功利心严重,许多农村小学生认为读书无用,以后要做生意才能赚钱。二是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小学生自制力和分辨能力不强,学生看到周围的社会青年抽烟喝酒,混迹与游戏室,小学生难免会模仿这些行为[2]。三是社会环境导致小学生的成长环境较为安稳,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比较弱。四是网吧、游戏室、网络上暴力和色情信息的传播也会对学生造成影响。
二、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
        2.1教师以身作则树榜样。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生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和教师在一起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因此,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要以身作则,以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例如,在培养学生守时的行为习惯时,教师每天要按时上班,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要让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师首先要做好文明礼貌的示范。比如平时学生向我打招呼,每次我都微笑点头或招手向同学们问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使用礼貌用语,与学生日常沟通时要言谈优雅,态度温和,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2注重实践,开展教育活动。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旺盛,活泼好动,利用学生的这些性格特点,学校可以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例如每周都会有的国旗下讲话,周五开展的班会,都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而对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只重视校园内的教育。除了这些常见的校园活动形式,我们还要从实际生活入手,利用节日的特殊含义来开展活动。例如在重阳节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为老人提供爱心服务,比如陪老人聊天,帮助老人收拾房间,清洗衣物等,通过这些爱心服务,既能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又能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这些社会活动,能够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出真知,促进学生对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化。农村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相对轻松,在学习之余,还可以组织学生在村内开展学雷锋活动,在村里关注需要帮助的人,需要打扫的卫生死角[3]。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促使学生养成爱护环境、关爱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2.3家校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小便处于家庭生活中,家长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模仿的标本,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无数事例告诉我们:有教养的孩子背后站着有修养的父母,熊孩子的背后往往站着不合格的家长。由此可见,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家校共育,全方位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学校教育,教师能够培养学生对于良好行为的认知,而这些认知,大部分需要通过家庭教育去实践,家长应当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行巩固与延伸。针对有些父母思想观念落后或教育水平有限,不懂如何对孩子行为习惯进行正确引导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建立微信交流群等方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传授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给他们,转变家长观念,使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建立统一教育战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4加强监督,强化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在培养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农村小学生在漫长的成长阶段所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需要不断地进行重申与强化[4]。比如在培养学生个人卫生习惯方面,如果仅仅只是强调一两次,是起不到养成的作用的。小学生自制力比较薄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在强化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守则》和《小生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本校实际提出具体要求,和学生一起制定班级管理规章制度,并在班级内设置评比栏,每周对安全、纪律、卫生、文明礼貌等方面进行评比,开展“争当文明有礼之星”、“争当助人为乐之星”、“争当阅读小达人之星”等活动。月末通过总结评价,设置适当的奖惩措施,激发学生改正不良习惯的动力。通过评比活动,学生在与自己比较,与同学比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觉性,促进自主强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是一项需要教师长期倾注耐心与关爱,需要社会、家庭、和学生自身几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为农村小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他们健康全面的成长,成为一位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丽华.浅谈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学园》,2011(12)
        [2]袁芳.注重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10)
        [3]李国锋,惠玉苍.开展农村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策略[J].宁夏教育,2020(06)
        [4]乔海平.浅谈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应对措施[J].中华少年,20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