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第34期   作者:  钱寒寒 
[导读] 社会实践活动是现在的小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门功课

        钱寒寒        
        阜阳市北城小学
        摘要:社会实践活动是现在的小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门功课,它可以有效地补充课内的不足,让他们充分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并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在开展中存在诸多问题,通过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能够加强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问题
        小学生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除按照课程规划规定的科目上课,仍有许多课余时间由学生自由支配。小学生正处于发育阶段,他们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富于幻想,对周围一切都感兴趣。但是,要想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仅靠通常为完成教学进度而设置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设置,顺应了素质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大举措,是新的教育教学观,价值观在课程教学领域的具体表现,是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新的探索。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特点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
        1.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使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可以使学生丰富对国情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社会、对人民群众的了解;可以使学生在接触实际的过程中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锻炼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育形式的特殊性
        它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达到教育的目的,是以学生亲身参与为主要教育途径的特殊教育形式。社会实践活动的这个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使学生实际地参与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去,而不是社会生活的旁观者。
        3.它是在课余时间进行的特殊教育活动,是教育实践环节的必要补充
        同教学实习不同,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在教学计划外的课余时间进行,而前者则在教学计划内进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传统的课堂教学,孩子学习的空间较为封闭、狭窄,眼界限于书本,限于教室,这种封闭的时空使孩子的童年过早地蒙上了成人的“烙印”。而社会实践教育是第一课堂教育的延伸,是对第一课堂教育教学内容的补充,也是锻炼人、教育人、培养人的重要途径。孩子在第一课堂中未弄懂的问题,可以带着问题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重新认识,明白真谛,加深理解。作为家长,要想让孩子突破课堂教学即在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就要走到社会实践中去。因此,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教育对孩子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二、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1.形式比较单一,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社会实践活动虽逐渐得到了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普遍认同,但学生个体参与社会实践的范围还是不够广泛,形式主要还是局限于志愿者服务,爱心捐助等少数常规性的活动,其他形式和途径较少,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校痕迹太重,学生缺乏自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不符合学生个性的发展。
        2.部分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时效性
        目前许多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大都是蜻蜓点水,当作考核任务来走马观花地完成,不是每学期都有安排,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对于排入课表的实践活动,有些是应付完成,部分学校以教学、升学等为借口挤占学生的实践活动时间,小学生真正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难以保障。
        3.实践活动内容脱离生活实际
        在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社会实践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降低。

如最近教育界掀起的“研学旅行社会实践”活动,大部分学校只是组织师生去一些所谓的“社会实践基地”。内容基本都是“军训”、“干农活”、“玩游戏”。首先,干农活不反对,可以坚定学生的意志。再说说玩游戏,表面看能增强凝聚力,实际效果不佳。但是军训当中,部分基地高强度训练可以堪比军营。甚至存在做不好,不遵守纪律,就罚跑步等体罚现象。孩子们需要的是真正的游中学习、社会实践,而不是军训+体罚+玩游戏。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研学旅行社会实践”的学校却少之又少。
        4.经费保障不足
        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仍离不开政府的指导和扶持,尤其在经费管理方面。事实上,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需的资金并不多,但由于其非盈利性质,缺乏造血功能,往往开始时轰轰烈烈,不久便难以为继。
        三、开展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改进策略
        1.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课本知识相结合
        在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经常把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学生课本知识割裂,导致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得不到发挥。因此,教师要注意将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将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2.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实践活动的创新性
        目前,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完全是为了完成国家和学校下达的任务指标,导致教师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不太注意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过于单一化,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兴趣不大。因此,教师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可以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提高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3.学校要加强监督机制,推进实践活动课程化
        对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形成规范的制度。全力做到“四个到位”。一是思想上认识到位:通过政策导向机制和多方位的舆论宣传,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都能够认识到,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二是政策扶持和约束到位:学校要落实相应的课程设置、专项安排、建立相关的奖惩制度等等,促使社会实践教育任务得到具体落实;三是资金和监督机制到位:争取设立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资金,专款专用,保证资金有效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四是课程要安排到位:严格要求各小学校要全面开设实践课程,必须一律开齐、开足,保证社会实践教育不虚不空。
        4.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实践,把握社会实践的开放度,推进创新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无论是社会还是学生个人对内容的拓展和组织的形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更强,希望自己安排实践活动,充分展示个性,锻炼能力,所以要求社会,学校提供更多这方面的机会,克服学校德育教育流于空洞说教、脱离客观实际的弊端。把“包办”式的灌输教育变为学生自主的感知体悟,满足学生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和身心发展的需要。
        5.完善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激励体系,形成有力的保障
        任何有效举措的实施应该辅之以一套具有激励作用的评价制度,社会实践活动也要完善双向评价体系,建立合理、客观、系统、积极的评价机制。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事先提出的要求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有一种自我价值的承认与肯定,确定他们对社会实践的兴趣及信心;其次组织学生相互评价,这样既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水平,形成相互学习,相互监督的氛围。
        总之,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但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显示了全方位的育人意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体魄受到了锻炼,审美情趣得到了陶冶,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得到了增强,而学生在实践中取得的思想上的进度和意志品质受到了锻炼,又迁徙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上。有力的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时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