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庸
湖北省利川市沙溪乡民族初级中学 445425
摘要:我国是有着几千年文化传承的文明古国,在一脉相承的文化里诗歌是古典文化的重要代表,古诗歌是我国的一种特有文化。诗歌是以文字为载体,融合了历史典故、历史事件、记录日常生活的一种文体。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人们传唱。通过诗歌不仅可以窥探到当时作者的的情绪状态,还可以看到作者或对有人的相思,或对故乡的眷恋。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去学会细致入微的分析,在细节里见真章。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
引言:诗歌是传统文化的一颗明珠,其熠熠光辉照亮了不可计数的文人墨客的内心。初中是学习古诗文的重要阶段,学生通过学习背诵古诗文,增加对古典文学的了解;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借助诗文中的诗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学习一些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道理。诗歌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语文素养,还可以弘扬传统文化。
一、古诗文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及重要位置
要想了解古诗文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及重要位置首先清楚传统文化都有哪些。传统文化是是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诸子百家里的法家、墨家、道家、儒家、纵横家、兵家等多种形态,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初中学生在语文教材中学到的有文言文、歇后语、汉赋、诗歌、宋词、元曲、对联、灯谜等。纵观历史的长河诗歌是传统文化里的瑰宝,是传统文化皇冠上的一颗明珠。不同朝代的古诗文都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政治环境,是当时历史的真实写照。透过历史的窗口,古诗文就是一本记录历史的史书。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学习笔者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手法,同时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也可以发现当时社会或国泰民安、歌舞升平或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现状。诗歌韵律优美,节奏性强的特性在诗歌传承过程中有很大的帮助。另外一个方面是作者犀利的笔风对当下世事的刻画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洞察力,让读者在品读诗歌时膜拜其登峰造极的文学造诣和针砭时弊的独特观点。古诗文除了对景物、对心情等一些实景和抽象事物的描写之外往往还在字里行间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和见解。理学家朱熹、哲学家王阳明、史学家司马光,这些先哲的先进思想对后世都有深远的影响,他们创作的诗歌,著称的典籍不仅蕴含做人的道理,更是为后来的文学探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二、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陈旧
初中语文诗歌的学习流程一般都分为朗读、批注难点、查阅资料、听教师讲解、背诵全文这几个步骤。在背诵课文时还处于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而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尤其是古代诗歌的学习,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创新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从多方面的讲解诗歌,分析诗歌中描写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作者的官爵地位,是意气风发的少年,还是沉稳睿智的老者,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更清楚的了解诗歌内容。
(二)教学方法单一
因为诗歌的创作年代不一,唐宋王朝的文字语意已经很接近现代释义在理解时难度不大例如《卖炭翁》里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但是秦汉时的诗歌阅读起来就有些诘屈聱牙、晦涩难懂了,如《式微》里的“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军之故,胡为乎中露”。教师要是不能带动课堂氛围,学生上课兴致低落,则教学效果很难提升。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借助小组讨论、多媒体、情景体验、故事引入等多种方法来进行教学。
三、结合实际,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难题
(一)个性化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下要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讲究因材施教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多方位的引导多方面的刺激,让不同能力、喜好的学生发掘不同的知识点,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文时,看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学生去搜集描写真挚友情的诗句,进行飞花令比拼;还可以讲一讲王勃的生平经历,是在什么样的境遇下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句。让学生自主寻找相关资料,培养学习兴趣。
(二)延展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兴趣
诗歌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几首代表性诗歌,更应该注重课外的拓展性阅读。课内诗歌的阅读由于受到教材篇幅的约束,课内的诗歌在整个文化传承的诗歌库存里就是微乎其微,课外通过工具书、网络的拓展才能多增长一些见识,多吟咏一些诗歌。例如在学习了杜牧的《赤壁》后可以查阅苏轼的《赤壁赋》,去观摩,去品读“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胸襟,感受江上明月、山间清风。除了同名诗歌,本诗作者杜牧创作的《阿房宫赋》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趁空闲时间一读定会有所收获。课外阅读能够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文学素养,间接提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品。
结束语:总而言之,初中阶段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知识存储,也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良教学方法,个性化教学全面化教学,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学好诗歌,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成绩,更能让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刘晓梅. (2018).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甘肃教育, No.619(23), 109-109.
[2] 刘靓.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分析[J]. 新课程(中学版), 2017, 000(0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