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亚伟
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第一小学 新疆 838000
摘 要:数学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决问题。然而,很大一部分教师在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阅读与理解环节,不能做到认真读题;在分析与解答环节不能做到规范书写;在回顾与反思环节不能做到深入思考。这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严重约束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也严重影响教学成绩的提高。本文主要探讨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小学生读题习惯、规范书写以及深入思考习惯的方法及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 解决问题 数学学习习惯 培养方法
在平时的解决问题教学中,我们课题组成员发现学生存在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如:在解决问题前不认真读题目,分析问题不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问题一知半解,书写不认真,解题过程不规范、不完整等。这些不良学习习惯已经成为影响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主要因素。为了杜绝学生的这些数学学习不良习惯,我们课题组以解决问题为抓手,培养学生的认真读题、规范书写及深入思考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方法方面做了如下探究。
一、在数学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阅读不仅能让学生增长知识,拓展视野,还能提升学生理解能力,改变思维方式,提高思考力。[1]在调查中发现:问题解决能力较强的学生阅读速度快,能在短时间内筛选出相关信息,从中抓住有用的数学信息。而问题解决能力较弱的学生常是因为阅读习惯差,无法找到相关信息,甚至还因找到了无关的信息,读不明白情境中的条件信息,更读不出它们间的数量关系,无法正确解决问题。可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极其重要。
认真读题,清晰的理解题也是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开始,而读题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解题题的结果。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首先要做的是: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如:在读题时,利用语气或声调的变化,突出重点词句,使学生在读题时,学会抓住重点句、关键词,从而理解题意,逐渐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2]出示要解决问题的情境后,在阅读与理解环节,要求学生认真阅读题两次。第一次读题,逐字逐句读。做到不随意添字,也不减字。老师要引导学生去揣摩题目的每一个字,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寻找题目中已知的数学信息以及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还要读情境图。读到闭上眼睛,要解决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在头脑中可以清晰再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题意。第二次读题,用手中的笔读。一边读题一边用手中的笔,用不同符号勾画圈点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培养“咬文嚼字”的习惯。如“多多少”“谁是谁的几倍”“千米和米”等,让学生明白题目中的文字和数据的真正含义。并引导学生通过已知的条件把隐藏的条件找出来,这是数学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所在,这还能让学生避免由于读题存在偏差导致结果错误情况的出现,深入理解题意。随着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不断提升,读题次数可合二为一。在数学学习中只有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才能够为解题开好头,才能提升数学问题解决的质量。[3]
二、在数学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
在解答环节,很多老师比较关注解题的方法正确与否,不重视学生的书写规范。导致学生的书写方面存在各种问题,如解题格式不规范,整齐度较低,过程不清晰,这些都会降低学生解题的正确率。
解题过程就是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过程,能够真实地将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反映出来,通过规范的解题过程,教师也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误区,并及时予以纠正。
作为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学生将解题的步骤完整规范的写出来的同时,教师在板书解题过程时,也要做到过程规范,字迹工整清晰。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规范书写的重要性。之后教师再亲自讲解题的规范解答过程,操作给学生看,让学生在耳宣目染下规范解题步骤和解题思路。最后,在解题的过程中,如果需要借助图画来解题时,要求学生必须借助工具来进行,切不可出现随意画图的情况。还要引导学生养成打草稿的习惯,相信通过长期的坚持训练,必然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在数学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
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思维,非常强的学科,也是思考性非常强的学科。数学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思考的过程,思考习惯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3]
在解决问题的回顾环节,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检查自己的解题格式是否规范完整,书写是否干净整齐,数据是否有误。其次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对那些解题的细节之处和容易出错的问题进行思考,想一想为什么这样解决这个问题。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有利于引起学生对细节之处的注意。在实际的解决问题的练习过程中,错题是必然会出现的,大部分是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和理解的知识。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出现的错题,一面要指导学生纠正错误,一面帮助学生反思错误的原因,并给学生创造相互帮助的机会,借助学生的力量来帮助学生订正错题。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及记忆。还要引导学生不断积累错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定期阅读错题本,以此提高整理错题的效能。在阅读时,还需思考错误的原因,可用红笔圈出易错点、知识点,总结与归纳解题的技巧,养成总结错题,反思错误的习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还可以布置提出问题的相关作业。教师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要给学生创设敢问的课堂氛围,只要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不停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学生才会真正主动去学习,深入的去思考,才会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利用批判的眼光来观察和提出问题,对书本上的知识,要敢于质疑,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主动地进行讨论和争论,通过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经常思考的人,思维能力一定会不断提升,考虑问题一定更加周密,解决问题的经验也会不断丰富。思考习惯贯穿学生整个数学学习生涯,没有深入思考精神和反思习惯的学生,就不能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我们要以解决问题教学为抓手,培养学生认真读题、规范书写以及主动思考的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是学生个体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一个人的综合素养的提升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2019年第08期 唐斌 用阅读提高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2] 《吴正宪答小学数学教学50问》2017第029766号 吴正宪 刘延革
[3]《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 邹妍 邹颖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培养。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研究成果
课题名称: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实践研究
课题批准号:XJK20CYJ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