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以数学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6期   作者:洪玉云
[导读] 数学学科是一门极具综合性的学科

        洪玉云
        福建省南安市霞美中心小学  
        摘要:数学学科是一门极具综合性的学科,其既兼具多维度的思考环节,又涵括着实践性的部分,因此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授课过程中需要充分把握针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培养,构建综合运用数学学习的全面体系,积极融合以生活实践和数学科目相结合的题目类型,进而帮助学生在完成数学题目训练的同时能够提高自身的解决问题能力,以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有效策略
        作为一门极具综合性的学科,数学其承载的思维度和逻辑性都处于较高的层次水平,而利用数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也是基于新课改中新要求的适应。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往往偏重于“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包揽“讲学—思考—解题”的方式,却忽略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养成。而在现代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要求更高。基于此,文章立足于学生实际,充分挖掘拓展化学生的思考水平,通过多元化、多维度的数学训练帮助学生提升自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
        一、分析小学数学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潜在问题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已经成为现代小学数学课程中的重要目标,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但包括对数学题目的解答,更是在于掌握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思维,但在实际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首先,是教师在课程中忽略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目标建立,许多教师都停留于机械化的反复做题中,却没有能够让学生在做题中进行反思和总结,形成解决问题的独立性思维,进而造成数学学习对学生问题解决提升偏弱;其次,是教师在构建数学问题解决情境中,并未有效融合生活化的情景内容,使得数学解题与实际生活二者相互脱轨,导致学生的解题能力局限于学科知识中,无法向生活实践的方向开展进一步的延伸;最后,则是教师忽视了学生解决问题中合作精神的培育,缺乏团队探究项目的安排和小组形式的落实,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存在负面的影响。
        二、探究小学数学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1、融合生活情景,延展解题能力的多元层次
        情景内容在高中数学生活化课堂的深度渗透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通过对情景内容充分建设,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生活化数学场景,并结合情景中存在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调动学生运用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迁移应用,从而在丰富生活化课堂内容同时,增强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比如,在教学《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融入生活情景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以“审题、设数、求算”的三个基本点出发利用函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教师可以设置函数题目“小刚与阔别2年之久的朋友见面,朋友一见面就说小刚长高了,小刚想考考朋友,于是说:我家的门是2m,而原先我的身高是门的五分之三,而现在我已经是门高的四分之三,请你算算我长了多高呀”,以生活情景引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函数模型进行解决。


        由此可见,高中数学生活化课堂可以借助情景式的授课模式进行教学,相关教师应针对文本知识内容,对应地设置生活化的数学情景,并引导学生积极融入所创设的情景当中,在情景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高阶数学思维,强化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2、教学多样思维,构建解题思维的全面维度
        教师在数学课堂的例题讲解中,教师应多采用一题多解的授课形式,抓住习题中的典型题目作为讲解对象,同时利用引导式的教学启发学生突破单一方法解决问题的局限性,而是从更加全面性的角度思考问题,抓住问题的核心本质从而进行解答,使学生能够掌握“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比如,在教学《圆锥与圆柱》的过程当中,针对立方体表面积的求算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教师可以以此出发激发学生多维度的思考方式。针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教师可以发起提问:“同学们,你们可以用哪几种方法求算圆柱表面积呢?”部分学生采用的是展开发,将圆柱解构成两个圆形和一个长方形进行计算,而部分同学则是直接求出圆柱底周长进行问题解决,从而启发学生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的发展和解决。
        由此可见,教师在培育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的时候,需要注重构建学生多层面、多维度、多视角的考究方法,使得学生可以抓住问题的核心进行高效地解决,利用举一反三的办法应对多变的题目,同时培育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3、落实小组探究,开展合作能力的有效培育
        团队合作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充分落实小组合作式探究在发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中的有效应用,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让学生能够基于相互协作、取长补短的优势下进行问题的有效解决,对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无非是莫大的帮助。
        比如,在教学《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问题探究,即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并明确学生在小组内的分工,类似:数据收集与整理、统计图绘制、数据汇总与延伸等,让学生在分工明确的小组模式下通过统计图完成对目标问题的探究,从而在深化学生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其解决问题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由此可见,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开展小学数学解题能力的进一步探究,发挥小组探究模式下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积极作用,让学生能够在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性学习中,培育对于问题的发现力和敏锐度,培养优秀的团队合作精神,促进问题解决综合能力的有效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以培育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水平为主要目标的小学数学课堂成为当前小学教育的主流趋势之一。相关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当中,必须充分落实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培养,借助启发式课前预习、引导性课堂模式,以及综合化的习题训练,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教学步调中,逐步掌握与数学学科相关的独立思考方法,促进学生培育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开展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构建,是强化学生数学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新时代数学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代小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21(25):67-68.
[2]叶宗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1(01):100.
[3]高军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J].智力,2021(02):7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