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英 栾文超
鲁东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摘要: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其由地理学科的本质内容所决定的。历年高考地理真题是学生学习、复习地理过程中的指南,笔者经过对2018-2020年全国Ⅰ卷地理高考试题的分析,发现其注重对综合思维的考察。笔者在分析思维方式的形成过程及自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策略,以期以最为实际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必备品格。
关键词:综合思维;地理高考题;培养策略
在我国,中高考是选择学生的重要方式。经过对历年高考题所蕴含的地理思想进行分析,明了有综合思维是解决地理问题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历年地理高考题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一、综合思维含义理解
综合思维是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就笔者理解,综合思维是指学生运用多角度相互联系的观点来发现、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方式,这与地理环境综合体有着密切的联系,地理环境综合体本身是由多种自然、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成。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对综合思维表现的描述,可知综合思维主要表现为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区域综合。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相互联系的视角来分析地理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二、地理高考试题对综合思维的考察
笔者对2018-2020年三年间的全国Ⅰ卷地理高考试题中所蕴含的地理综合思维进行分析,发现2020年全国Ⅰ卷地理题中共27处体现综合思维;2019年全国Ⅰ卷地理题中共18处考察了综合性思想;2018年全国Ⅰ卷地理题中共27处体现综合思维。由此可看出,高考试题非常注重综合思维的考察,在分值中所占比重较大。
三、综合思维的培养策略
1.注重启发式提问,激发学习兴趣
综合思维的本质是一种思维方式,靠单纯的知识讲授无法使学生的综合思维有所提升,应通过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组织方式来引导学生逐步完善自身的思维方式,教师应发挥其主导性角色通过既能调动学生主动性又能引导学生思考的提问方式来培养其综合思维。就笔者理解,启发性提问的着力点是地理学科和学生两者。
就地理学科而言,掌握必要的地理学科知识是教师提出启发式提问的核心所在。地理学科的知识、思维方式与基本观念无非是地理高考试题所考察的内容,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清某个题所考察的地理学科基本内容;就学生这一学习主体而言,明了、掌握其学习兴趣与已掌握的地理内容是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的关键点。地理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故明确学生的现状是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的另一关键点。例如,在分析2020年全国Ⅰ卷地理高考试题的36题第一问,教师首先应通过“结合我们这个地区种植葡萄的方式,分析顺坡垄种植葡萄说明当时的水土情况有什么特点?”这一地理问题引导学生初步分析此地水土不易流失的特征;其次,教师应通过“那么水土保持良好说明了当地水体流向何处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水土保持良好和下渗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可以通过“下渗和降水有关联呢”这一地理知识属性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降水的强度、时长、分配情况与下渗之间的关系。
2.注重针对性指导,明确思考方向
学生由于知识、经验、能力的限制,在分析综合性问题出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综合性思维方式未能完善,需要教师针对学生在应用综合性思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示范和指导,使其明确思考方向。就笔者理解,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将其分析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外显,明了其应用综合思维时出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综合思维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明确思维方式发展的目标所在。再者,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综合思维发展的现状及目标,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适当时可将自身应用综合思维的过程通过语言、思维导图等方式将其外显,并引导学生进行此类的分析过程。例如,学生在分析2020年全国Ⅰ卷地理高考试题的第11题时,学生大都分析出温度和林线之间的关系,但在分析“生长季”问题2020年全国Ⅰ卷地理高考试题时出现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岳桦结实线和生长季之间的关系,继而根据材料中所指出的岳桦结实线判断生长季的长短问题。
3.构建地理认知结构,明确要素联系
地理认知结构构建的过程是地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步。构建完善、重点突出的地理认知结构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内容、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养成综合思维。从实际的教学过程来看,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可从日常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和解决地理习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
从地理知识的学习角度来看,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观念等的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某一地理知识,但对知识间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并不利于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职责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地理主线逐步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地理认知结构,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必修二第三章“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时,教师可通过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土地、原料、燃料、劳动力、市场等要素对工业区域的影响,并分析各要素间的实际联系,如市场大的地方经济发达,有更多的运输需求,交通也更加的便利。
从分析具体地理问题的过程来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够说出对某一地理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点名各个要素间的相互联系,此时教师应根据地理知识间的本质联系和学生对知识间理解的基本情况提出建议,帮助学生清晰、准确地理解地理知识及其中的联系。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2019年全国Ⅰ卷地理高考试题的36题的第一问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已建立的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这一地理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根据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地区的具体情况分析其适宜汽车厂发展的有利条件,注意引导学生将脑海中的地理认知结构对其进行补充、完善答题角度。再者,在深层理解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分析劳动力、基础设施、市场与交通四者间的相互关系。
4.加强解题练习,实现能力迁移
加强解题练习是实现学习迁移的过程,可帮助学习主体对已形成的综合思维进行深化、巩固学习成果。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精练、精讲的原则。在选择练习题的过程,应以往年的地理高考题为出发点,既要选择结构良好又注重结构不良问题供学生练习。在引导学生思考、讲解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启发式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综合地看待地理问题。例如,在分析2018年全国Ⅰ卷地理高考试题的36题的第三问后,明了了影响某一行业或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因素后,可选择2017年全国Ⅲ卷的地理高考试题的第36题的第三问供学生练习分析葡萄获得市场竞争力的原因,对已形成的综合思维进行迁移、巩固、完善。
总之,综合思维是学生必备的地理品格,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是地理教师不可推责的重要使命。笔者在分析高考试题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应对策略,以期促进地理教学过程的开展、更高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