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成
合江县望龙初级中学校 646200
摘要:在最新的初中体育新课改中,德育被放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而在德育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重点。本文通过论述当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地位,通过优化体育教学氛围、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及融入体育竞赛等,让学生朝向多元化的路线发展,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打造高效体育课堂。
关键词:初中体育;心理健康;教学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初中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体育教学中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心理引导作用,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让他们不仅拥有健康的体质,而且形成健康的心理,促进生活和学习质量的提升。本文将结合初中体育教学的特点,指出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希望对初中体育教学提供帮助。
一、优化体育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爱好
长期以来,初中体育课程的目标就是强化学生的体格,教师在尝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将一些心理健康知识生搬硬套进课程中,学生接受度肯定很低。基于此,教师首先要优化体育课教学氛围,在组织活动的时候让学生参与进来,多与他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慢慢的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基础。同时,在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时候,体育教师要适当的将自己角色定位在课堂组织者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丰富的自学、互学以及展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活动意识,从而慢慢的为心理健康教育做好铺垫。
二、调整体育课教学方法,优化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很多老师采用的教学模式都较为被动,形式一般为教师演示体育教学内容、学生模仿和自由活动的过程,很多活动并不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对活动的参与性并不高,导致他们的兴趣有限。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期,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的心理,选择一些学生能够集体参与、合作探究的活动,这样对于那些性格内向或者具有强迫症的学生来讲能够让他们强化与其他同学的合作,通过集体活动增强自信心,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显著的。与其他课程不同,体育课通常在室外进行,在户外相对自由的环境下,学生很容易表露出自己的心声,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意义将非常好。
因此可以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情境教学、小组合作教学以及翻转课堂教学等,让学生在相互了解中学习,真正实现德育过程的全展开。教师在发现学生具有心理问题时,要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师生之间相互信任,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于心理问题及时纠正,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三、融入体育竞赛,磨练学生的毅力
科学的研究发现,当一个人适当参与竞争的时候,能够产生一定的满足感,这可能与人的本性有关,当一个人缺乏挑战时,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厌倦感。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这种特点,在体育教学中适当的融入一些体育竞赛活动,比如定期举行篮球比赛、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拓展游戏等,在设计这些活动的时候,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制定游戏措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对于那些具有抑郁、焦虑倾向的学生,教师要对他们保持足够的耐心,在其运动能力、心理承受压力能力不足时,活动量要适当减轻,通过边活动边辅导的模式,让学生体验到老师的关爱,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使自己逐渐摆脱心理障碍,能够融入周围环境内。而对于大部分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的融入磨砺教育,让他们在进行竞赛的过程中感受挫折感,并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各种困难。通过适当的挫折教育会让学生感受到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力是非常重要的,慢慢的就会树立起阳光、积极的心态。同时教师也要根据体育竞赛的内容和方式,适当的改变对学生的评价,由过去的说教式教育向赏识性教育过渡,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做到扬长避短,合理的发挥出自己的长处。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可以由传统的教师单独评向学生互评和小组评融合,不仅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要关注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集体主义精神、意志品质力情况、团结同学等,让所有学生都能展现自己的闪光点,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化。
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已经成为初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课堂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非常重要。受到传统体育教育理念的影响,当前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仍以身体素质训练为主,忽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学生的整体素养不高。下一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在体育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高效体育课堂。
参考文献
[1]包建辉.浅谈初中体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J].体育风尚,2020(1):189-190.
[2]石敬东.浅谈初中体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9):26-27.
[3]郭义春.论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语文课内外,2020,(005):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