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为中心”理念的生物教学浅谈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6期   作者:纪波平
[导读] 新课程理念定位新的教师角色,引领新的教学方式。分析应试教育的弊端,

        纪波平
        犍为外国语实验学校  四川 乐山    614400
         [内容概述]  新课程理念定位新的教师角色,引领新的教学方式。分析应试教育的弊端,“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注意了教学方式的呆板,课堂模式的刻意,新课程要求把学生由学习的“机器”变成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教育教学的中心,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刻板式的课堂教学,单渠道的讲授式教学,已不能满足新形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所以必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自主的、多维度的、在融洽的教学情境中认识和提升自己,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获取有用的知识,让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别有新意”。
[关 键 词]
主体  主导   学为中心    新课程理念
[正    文]
        新课程改革实施多年来,一直倡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构建“老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模式。何为主导?何为主体?教师对这一要求的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新课程理念落实的深度与广度。有的老师认为“主体”就是要求教学必须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热闹起来”,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设计的课堂形式多样,热闹非凡。但只只细细品味,就发现是活跃有余,但过于肤浅,形式丰富,但效率低下。
        “以学生为主体”其实强调的是一种理念,即应注意到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提升放在首位,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创造性,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去探究、去体验、去总结、去应用,这样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甚至超额完成教学目标。“学为中心”的教学,不是把已经固化的知识倒给学生,学生记住就行,而且要让生自己去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构建起自己的认知体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步入误区的时候指引,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的辅导,将“主导”的责任发挥出来,不是一味的包办,而是把握好教学的方向,设难置疑、解难答疑,其责任的重要性不容小觑。
        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中心”,去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那么教学的情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有自由和谐和学习情境,合作探讨的学习状态,虚心求知的学习精神,让学生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充分调动眼、耳、手、脑参与学习活动,变“被到接受”为“主动参与”,变“接受知识”为“发现知识”,那就真正的体现了“学会中心”的思想。
        生物教学,虽然许多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内容繁多,学习时间紧张,加上许多老师因为其“小学科”的特点,通常会采用“读一遍教材”“勾划一下知识点”“记住背住加练习”的模式进行教学,其效果不仅不好,而且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将一门本来应该趣味多彩的生物学科教成死记硬背的死寂课堂。
        怎样的生物课堂,才是趣味有效的“学为中心”的课堂呢?
        1、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享受发现知识的快乐。
        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获得知识的方式。

“题海战”、“填鸭式”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但是却没有注意学习的效率,抑制学生的个性,也忽略了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会只会“依葫芦画瓢”,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记,除此之外的各方面能力缺失,这样的教学模式与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不利于合作、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必定会制约学生的终身发展。
        对于生物学科而言,要充分尊重生物的学科特点,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各个步骤,通过调查、问卷、观察、实验等方法,在探究中发现知识,发探究中学会思考、交流,让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过程融入科学探究中,这样获得知识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例如生物实验的设计中,我们经常给学生强调对照实验的设计“要保证单一变量”,如果只停留在“口头讲”的层面,学生没有亲自参与的过程,而无法真切的理解“单一变量”的好处和意义,在探究“种子的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实验时,各个组的同学设计的实验差异很大,不科学的设计被同学们找出来一一修正,因为操作不当得出的错误结论也被同学们发现然后一一驳倒,最终得到了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科学结论,这样的“参与式”课堂,学生兴趣浓郁,各抒己见,在这个过程中,为什么对照实验要“保证单一变量”就自然成了大家的共识,理解既准确又深刻。
        2、学生体验知识条理,享受整合知识的快乐。
        以教师的讲、学生笔记和识记为主要方式的教学,的确简单易操作,但是便于教师的“教”,而学生获得的知识很难形成系统,是零散型知识,“体验”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激情,知识理解深刻,学生也更容易能发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连点成线,织线成面”,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板块,让学生获得的知识条理清楚,印象深刻。
        我在讲解“人体的免疫”一节内容时,让学生编排了课本剧《小鲜肉的小坚强》,主要体现的是人体的三道防线如何发挥作用,几位同学排练的课本剧,风趣幽默,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课本剧后再根据各个表演环节来分析病原体侵入人体要遇到哪些抵抗,这些抵抗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同学们结合书本知识,很快将知识提炼出来,形成对三道防线的形成时间、作用对象有了清楚的认识,这后面分“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就十分简单了。
        由此可见,只重视学生的参与性肯定是不够的,还要注意获得知识的板块,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内在的联系与区别,进行“点——线——面”的统一安排,这样有助于学生在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网络。
        3、学生体验知识的价值,享受应用知识的快乐。
        “灵活地应用知识”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如果只能学会不能应用,那怎么能称得上掌握了知识呢?“题海战术”虽然可以让知识得到强化和巩固,但一味的枯燥训练,必定会让学生失去兴趣,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
        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就易错的知识选择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和学生一起去攻击,此过程中既不能包办,也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适时点拨,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应用知识,发现规律,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进行“细菌、真菌的菌落培养”实验后,教师引导同学们用此方法来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的真菌,同学们的想法新奇,设计和完成了一系列的探究“洗手前与洗手后”“教室空气和操场空气”“手机上和马桶盖上”的探究,但是他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没有设置空白对照,老师适时为一个组的同学提出质疑,然后开展集体讨论,最后大家得到一致结论:缺管空白对照,无法验证实验用的培养基是否真正做到了“高温灭菌”,会影响到实验的结果。此过程,学生不仅对已有的知识加深了理解,而且又不是单调的重复,科学探究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