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玉文
河源市源城区新兴小学 广东 河源 517000
摘要: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相对薄弱,容易受到生活中不良行为和思想的诱导,导致身心发展不健康。道德教育和社会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端正自己的生活态度,规范自己的文明。新课改背景下的“生活化”教学更符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它把教材的知识赋予生活,降低了难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从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出发,从课堂教育的各个方面入手,将道德知识、社会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充分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以此出发,希望可以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出绵薄之力。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德育,教学分析
引言: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法,可以使学生从枯燥、虚拟、抽象的教材中解脱出来,亲身体验社会的各种事物,不断影响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创造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积极投身社会,热爱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法,是指课堂教育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课堂实践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在生活环境中体验学习者,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学者和教师对课程改革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反思,这几乎涵盖了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如理论基础上的质疑和辩论,课堂上实际错误的揭示,销售策略的形式化、教材编写和审批的偏差、发达地区课程改革的实施以及薄弱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难度。非常暴力地接近学生的生活。在理论层面上,对新课改理论与现实生活、基础与创新、知识与能力、学科与生活、传统学习方式与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关系进行了反思和争论。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一些理论界和实务界似乎已经失去了“简单化”和武断化的倾向,例如,把“世界上的生活”理解为“栖息地”,显然是对“学习生活”的误解甚至曲解“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意味着回归生活本源和日常事件,当前小学思想道德教育领域的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把教学仅仅看作是从理论到实践的“知识加工过程”,极端制度化教书就是这样。可见,上述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误区”或“空白”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在学生道德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目标、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处理。对学生来说,他们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基本上来自课堂教育。因此,教师首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课堂,结合教材,深入了解教材内容,结合生活中的相关实例,在教学活动中,认真选择爱国主义、民主、廉洁、法治等主题,与学生交流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和内涵。此外,教师应注意创造鼓励学生在特定情境下学习和理解的情境。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教材虽然有了这些无声的素材,但学生们仍然难以有效地构建知行统一的渠道,仍然喜欢有血有肉的人和事,因此,教师应在课前充分准备,探究矛盾或关注学生的生活。我们可以把一些生活场景作成视频,在教学过程中以播放Flash动画的形式展示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例如,如果你在课程开始时讲授“积极拒绝吸烟、饮酒和吸毒”这门课程,你首先向学生展示两张正常人的肺和长期吸烟者的肺的图片,然后向学生解释吸烟和饮酒在生活中的危害,并问学生:“学生们,如果生活中有人给你一支烟,你会怎么做?”为了促进学生的思考,我们可以通过共同讨论来交换意见。最后,让学生了解吸烟和饮酒的危害,提高警惕。
(二)以体验活动为依托
当人们制定道德标准时,情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人们在进行道德评价时会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德育的重要性应该体现在教育过程中的教学活动中。
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情感的影响,引导他们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主动接触道德规范,并按照相应的道德规范进行自我调节,从而更好地实施德育。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必须从一些体验活动入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感体验中深刻理解精神理念,而不是简单地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在引导学生理解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一次私人对话,使学生在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循环中体验、感受和成长。比如,在四年级第一册《为父母分担》的教学中,老师要求学生闭上眼睛,与家长一起思考、记忆每一个点滴,记住父母为他们做了什么,为家庭做了什么,唤醒学生的全部情感,然后把课与课结合起来在课程设置上,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精力充沛。而在当前的教学中非常重视情感教学,在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中,都足以看出情感融入教学的重要性。
(三)创新德育教育方式
把德育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不同学科的优势和特点,从而促进德育实效性的不断提高,注重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赋予每个学科一系列的优势,这样,既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培养,又能使学生与他人合作,理解和尊重他人,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各学科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充分审视教材的道德内涵,了解教材中知识与道德教育的结合,注意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真正体现“教材是生命的总和,生命是教科书的延伸”的目标,以学生的生活为教育的出发点,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同时利用学生的实际生活条件,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序实施,就要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了解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交流习惯,在尊重学生习惯的教育基础上,通过日常习惯的养成对小学生们进行徐徐的引导,从而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遵守规则,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比如教授同学们《游子吟》这首古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古诗内容作为授课基础,将古诗中所饱含的丰富情感转化为可“触”的生活场景,让小学生们进行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回忆,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爱”,理解“母亲”,使学生深刻的体会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真正地理解什么是正确的“爱”,“母爱”是多么地伟大。其次,教师还可以从“说”这个方面入手德育教育相结合的渗透教学,授课教师可以将课前时间与德育教育变成一个有机结合,在课前十分钟的时间里,让每位学生轮流上台演讲一个关于德育方面的小故事,并让其它的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个小故事进行分析,总结其表达了什么样子的“美好品德”,在对学生们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无形中被良好的品德进行“浇灌”,使学生在文章中理解做“人”的良好品质,从而成长成为一个具有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的新时代青年。
(四)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一定要保证学生家长在交流中所述内容为现实,不夸大、贬低自己家的孩子,以便更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教育情况和在儿童教育方面的父母身份,同时了解情况,以便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与此同时,值得所有小学德育教师注意的一点是,在小学教育阶段,小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往往取决于家庭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关键也应放在家庭教育上,教师应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和业务能力,当好学生与家庭之间的关系“纽带”,例如定期举办亲子在校活动等方式,加强家校之间的联合互动交流,让小学生在幸福的“海洋”下长大。
结束语:小学的道德教育在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应将德育教育相关内容自觉地渗透到校内课本和校外阅读中,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们在课程的学习中主动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使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们既能接受德育文化教育,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性及积极性,做到真正意义上成功的“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赵海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J].考试周刊,2019(35):141.
[2]黄海燕.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为例[J].求知导刊,2019(5):25.
[3]张欣.“道”融生活“法”在身边——小学中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19):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