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校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带来变化?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6期   作者:董巧
[导读]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语言、思维方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董巧
        六盘山高级中学    宁夏 银川 750002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语言、思维方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代替了很多重复性的工作,也带给我们很多机遇和挑战。“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学校发生了哪些变化?作为教师,又该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做哪些准备?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笔者在参加了“宁夏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专题研修班”的培训后,结合专家深入的分析以及精彩的案例,浅谈学校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带来变化。
一、智能时代的智能环境要以高质量教学为目标
        教育部近几年的工作要点中反复强调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而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所应用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学校在建设智能化数字校园时需要立足本校的实际情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而不是为了用技术而大量输入技术设施。从这次培训中我了解到了很多新兴的智能硬软件,但是学校在选择智能技术时需要充分调研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充分分析学校当前现状,确定哪部分可以作为重点实施对象,大局统筹规划的同时也重点突破,让信息技术真正在教育教学和学校建设中落地生根。
二、人工智能应以为教师教育教学减负赋能为基本要求
        学校的信息化硬件设施的优化一定能够改善学校的环境,减轻很多重复性工作,但是学校和教师的重中之重的任务是教育教学,如果人工智能不能被教师有效利用,适切利用在课堂教学中,那么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和新鲜感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因此学校在选择信息技术软硬件时,要反思以下几个问题:①是否调研教师的需求?是否有大数据的支撑来确定软硬件的需求?②常规教育教学中最需要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是什么?③学生在智能校园的定位是什么?拥有智能校园智慧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什么改变……
        学校如果想通过人工智能来改变现状,突破管理与教学的瓶颈,关键的是精准,核心是观念转变。精准的关键有:①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情况诊断的准②进一步改进教学的路径准。③完成深入学习的路径准。学习一项新技能,不是因为这个技能难度大,而是愿不愿意接受这个技能,愿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对原有认识做出改变,观念转变。当与其他老师交流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时,很多老师表现出畏难情绪,拒绝学习的态度。之所以老师们会拒绝,不是因为老师们不愿意接受新知识,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人工智能给人一种复杂、专业的感觉。因此,人工智能进校园首先要能让教师放下畏难情绪,真正借助信息技术赋能,体会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顺理成章成为教学的一部分。
三、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要以人为本
        “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育要让学生全方面成长,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的思维和认识发生改变,他们是“人机结合”的新人类,在这个越来越开放、共享的世界,信息爆炸的时代,就越要关注人本身。面对丰富多彩、无处不在的数字资源,教师如何筛选、审视、精选、加工重组,学生如何理解、获得、提取、分析,这不是人工智能所能代替的。人工智能要找准定位,是教育教学的辅助,课堂仍然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情、学习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人工智能的重要性体现在对课堂教学的重构,对课堂效率的提升,将学习责任回归到学生手中。课前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了解学情,整合资源,优化重组资源会让课堂更加切合学生需求,个性化教学,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推送的资料包,课前任务了解学习内容,自主学习。课中信息技术一定是对教学重难点突破有用而采用,并非要用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课后的人工智能拓展可以开拓师生视野,师生共同学习。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片不同的树叶,教学模式也应是多种多样,而非千篇一律。适度创新,确保适合才是最好的。信息技术的使用,学校可以充分挖掘,充分培训,充分结合学情建设,但是是否需要使用,是由教师、课型、教学内容、学情所决定的。
        任何一场变革都将经历不断尝试不断改进的过程,人工智能对学校,教师、学生的改变也会随着人工智能时代大趋势而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任何一个地区、学校的模式可借鉴,但不可照搬,最适切的方案一定是学校上下齐心,共同努力的结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