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希荣
博兴县兴福镇厨都小学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贯彻与深入,当前学校管理人员换已经逐渐重视起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虽然该学科无法直接带给小学生理论性知识,但可有效树立小学生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帮助小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并且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小学教师可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小学生在日常生活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应当如何正确解决。因此,教师可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本文将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研究基础,探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应用路径。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应用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后新增的一门小学基础学科,该学科注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帮助学生能够在小学阶段掌握与了解基础的法律知识与正确的思想行为习惯。但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其自身的生活成长阅历十分有限,对基础法律知识的了解相对匮乏。因此,教师在进行该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应当及时创新自身的教学方式,将小学生生活成长中耳熟能详的事例融入小学课堂中开,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或比较熟悉的案例将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有效简化,并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学生对该门学科的学习驱动力。
一、积极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小学生自身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是其通过在社会环境中与他人在互相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教材中具体学习的内容,创设相关的生活化情境,将抽象、复杂的道德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小学生的面前,让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从对知识的感悟成功转化为对知识的实践[1]。并且通过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接受的方式,将课程知识融入课堂游戏中、融入故事情节中、或运用多媒体作为教学媒介,带领小学生观看相关视频等方式,培养小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行为习惯。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我们神圣的国土》这一课程的讲解中,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于国家领土、国家主权等相关理论不能够深刻地理解。因此,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设置讨论环节:“同学们,我们在寒假或者暑假中,通常爸爸妈妈们都会带领我们出去旅游参观,那么哪位小朋友能够告诉老师你们在假期期间,爸爸妈妈都带你去了哪里呢?你在参观景物后有什么感想呢?”在教师进行询问后,同学们开始争先恐后的进行回答,有的同学说去了北京的天安门和故宫,有的同学说去了安徽黄山等等。在同学们踊跃回答过后,教师可对学生们地回答进行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在我们居住的地方里,有巍峨的山脉,比如黄山、泰山,有纵横交错的江河湖泊,如黄河等,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就像一幅山水画一样,蕴含着我国独特的中华民族文化韵味。下面,同学们就跟随教师一起观看多媒体,通过视频来感受一下我国的大好河山。”在教师进行总结后,有效提升小学生们对新课程的好奇心,并且通过学生们互相的讨论发言以及多媒体视频的观看,可让同学们对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与独特的自然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此可引导学生有效掌握爱护自然、文化遗产以及进行文明旅游的学习目标。
二、充分挖掘生活化课程资源
教师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课余时间以及日常生活阅历,挖掘存在小学生日常生活成长环境中的生活教学资源[2]。并充分引导小学生能够运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细致观察,并将其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当积极打通课堂与课后、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挖掘与小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课程资源,将其作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辅助作用。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古代的科技巨人与古代科学》的课程教学中,首先,教师可在上节课程结束后为学生们安排课后作业:“同学们,下节课我们即将开展一个课堂活动,活动的名字叫小小故事会,请同学们回到家中,与父母共同交流与探讨我国古代科学家的重要发明和有关事迹,并且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看看有哪些发明我们现在还在沿用?”通过学生课下的有效预习,有的同学说了二十四节气、有的同学说了造纸术,还有的同学说了印刷术,在讨论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一一总结,并引导学生们利用多媒体观看我国古代的先进技术创造和四大发明。通过让同学们在家长指导下搜索生活中的历史发明,可有效将抽象的课程知识转化为小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事例,提升小学生对古代科学地理解层次。
三、不断优化生活化教学活动
教师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有效提升小学生自身的学习质量以及学习效果,教师应当针对教材中难以理解的内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时间活动[3]。并且在一些重点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课堂的教学环节进行全面优化,创设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化教学活动,有效提升小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入理解与的思考,从而达到树立小学生正确思想行为习惯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读懂彼此的心》这一课程的讲解过程中,由于当先阶段的小学生成熟较早,且多数孩子在家中都是独生子女,已经习惯了享受家长带来的满足和溺爱,随着孩子年龄逐渐增长,在与家长出现意见相左时,经常出现与家长对抗、发起冲突的现象。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可在课程开始前,联系班级中学生家长,并为家长录制一段相对孩子说得简单的一句话,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为同学们播放家长们的视频,并积极引导学生能够深深的理解父母隐藏在内心中对孩子的爱。有效引导学生应当从多个角度理解与体谅父母。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对小学生们开展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紧握学生周围案例,从小学生生活成长环境中的细节入手,将教材中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有效引导小学生将教材所学内容与自身生活状态进行深入融合,在提升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成果同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建设。
参考文献:
[1] 徐依青. 在生活的土壤中孕育法治素养——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J]. 新课程(教研版), 2020, 000(001):14-15.
[2] 高放. 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0(5):23-23.
[3] 田进峰. 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 教育研究, 2020, 3(9):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