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蒙学经典 有效治班育人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6期   作者:吴小菊
[导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吴小菊
        重庆市万州区上海小学404000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教育要推动文化繁荣、加强立德树人”。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第一责任人,需紧跟时代步伐,挖掘传统文化(蒙学经典)中的育人智慧并与班级管理相结合,创新性地建设班级雅正文化,构建新型家校育人共同体,通过开展童蒙育特色班级活动涵养学生德行,以实现智慧治班,科学育人。
        关键词:蒙学经典;班级文化;养习润德;智慧治班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一重要论述,既深刻阐明了中华文化发展繁荣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也为学校传承中华文化血脉,加强和创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基本遵循。
        班主任作为班级组织的建构者,学生思想的引领者,学生行为的督养者,其管理理念要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立德树人?如何在班级管理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笔者经过一系列探索,从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出发,以传统文化中的童蒙经典读物为抓手,施行班级管理与学生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收效。
        一、利用蒙学经典 定制班级文化
        打造“雅正”教室 新教育榜样教师常丽华曾说:教室是我们的愿景,是我们想要到达的地方,是决定每一个生命故事平庸还是精彩的舞台,它包含了我们论及教育时所能想到的一切。我们以蒙学内容为载体,对教室做了精心的布置,我们设置了“书香标语”“格言广角”“黑板报”“诗词天地”等栏目,让古朴书香溢满教室,让教育思想镌刻墙壁,让学生浸润在雅正向上的氛围里。
        规养“雅正”制度  良好的班规可以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在制定班规之前,我先组织学生学习《三字经》、《弟子规》,从中悟得一些行为准则,边学习边讨论,定制了从进校、早读、升旗、两操、上课等各方面的明训来形成班级制度。如升旗——升国旗、要敬礼、知荣辱、即思齐;课间——上下楼、宜轻行,速应缓、步宜清。午餐——惜粮食、不浪费、静默餐、不出声等。朗朗上口的班规让学生易懂易记,又富有文化内涵。
        修正“雅正”班魂  我们以“童蒙养正 固本培元”为核心教育理念,缔造班级文化之魂。“雅正”确定为我班的文化之魂。班徽是教室文化的点睛之笔,围绕班名中的“雅”字全班同学集思广益,共同绘制,最后集体参与选出理想中的最美班徽。它体现着我们班级精神生命的走向,是师生共同智慧的结晶。而巧妙构思班歌、班诗、班训、班级愿景,更是让孩子们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结合童蒙经典定制出来的班级文化具备古朴素雅的气质、雅正灵秀的修养及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在童蒙养正班级文化的熏染下,孩子们每日都浸润着“儒雅知礼、德行厚重”的文化氛围。
        二、利用蒙学经典 养正涵习润德
    我们以时间为线,以晨诵、午读、暮省为抓手,积极开展诵读、吟唱、慎思等蒙学经典活动。我们以空间为轴,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家里,教室,校园里,书店都是我们的阅读乐园。我们以涵养人文为本,开展生生共读,师生共读,家校共读实践悟读等活动。以童蒙读物养习润徳,滋养一个个孩子心如花木,向阳而生。
        蒙学活动 塑造思想  通过开展蒙学故事会吸引学生兴趣,涵养学生品德。《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文地理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道德、地理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弟子规》虽然是本不起眼的小书,总共只有1080个字。却是童蒙养正之宝典,里面蕴含了为人处事,做人的大智慧。《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句句押韵,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再相继推荐《百家姓故事》让他们了解姓氏的由来。借机开展“趣 说《三字经》”“妙解《弟子规》”“笑谈 《百家姓》”的活动。还开展“琅琅书声——经典诵读话动”,孩子们每天定时朗诵,课前读,操前读,放学读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再利用班会开展“诵读擂台赛”,评选诵读小能手!
        蒙学口令 规范行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小学习良好的规矩,自然会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了好的习惯才会形成良好的态度和性格,把《弟子规》《三字经》作为课程 ,渗透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进行学习,不仅全面系统、循序渐进 ,还对学生学习规矩养习惯、领悟精神成态度、变化心性化行动大有裨益。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以蒙学内容口令的方式组织班级日常活动。
        如:课前准备。老师说:“几案洁 ”。学生答:笔砚正”。 
        读书要求。老师说:“读书法,有三到”。学生朗声答道“心眼口,信皆要”。
        纠正“写字习惯”。老师说“字不敬”!学生答:“心先病”!
        培养“整理”习惯。老师说:“读看毕”!生答:“还原处”,师:“虽有急”!生:“卷束齐”!
        打扫卫生。教师曰:“房室清”,学生答:“墙壁净”。
        课间互相提醒:“胡打闹,不成器”。
        升旗、上操前背诵:“有集会,快静齐,显素养,不失礼”。
        这些在蒙学经典习得的规范,将命令变为内在的自省和自觉,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都得以养成。
        知行结合 内化固本 粗读经典只会感知,内化自省才能塑造品行。我们做到知行结合:一是在日常中“悟”读,如晨会五分钟,低段跟读、中段诵读、高段解读“三字经”“弟子规”.......坚持用经史子集,引导孩子养习明德,懂得可为与不可为。二是在活动中“悟”读。坚持在班级中开展每日读书感言,每周读书回顾,每月读书分享等活动,培养孩子们思辩思进的辨思习惯;三是在研学中“悟”读。定期组织孩子们研学旅行,亲近大自然,走进新农村,参观纪念馆……在行万里路中读万卷书;四、劳动中“悟”读,孩子们在田间地头劳作,吟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自然悟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三、利用蒙学经典 建立家校联盟
        北师大课题研究成果表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年龄越低影响越大。利用“童蒙经典”对家长进行定期培训和引导,养正一个孩子从养正一个家庭开始。
        首先是营造家庭环境。我们积极沟通家长,要求有条件的家长构建童蒙读书的氛围,自主购买《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朱子家训》等,拓展延伸孩子的阅读。其次,要求家长与孩子共读。以家庭为书房,以父母为同桌,橘黄灯下,围案而读,言传身教的伴读成为了最有效的悦读方法。三是在家庭开展中国德育故事电影“孝感天地”“言而有信”“恩义无价”“俭以养廉”等等。孩子们在观看故事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做人应具有的美德:感恩孝悌,礼仪廉耻,爱国爱家,勤俭廉洁等。每看完一个故事,孩子们会与家长交流自己的感受,并在实际生活中力行。四是开展“读经典、习礼仪”的家庭评价活动。由家长制定一些评价式的表格,将每天的德行以加分的形式公布,评价有始有终,在家长的关注和支持下,学生慢慢养成了良好的品行习惯,在文明礼仪方面取得突破,同时也让学生家长潜移默化地受到《弟子规》的熏陶,在学习的过程中“身体力行”,为构建和谐社“添砖加瓦”。
        《易.贲.彖传》曰:“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创新性地使用蒙学经典,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才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推行蒙学教育,创新智慧治班”切实可行,也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赵宏欣.传统蒙学的教育理念——以《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为例[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2]  萧枫 ,姜忠喆 .从历代名著学习教育思想 [M].长春:吉林
[3]李俊艳. 借鉴传统蒙学促进小学生品德教育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