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深圳市大鹏新区大鹏第二小学 广东 深圳 518119
【内容摘要】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也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展深度教学,能克服学生对知识的表层学习、表面学习和表演学习,引导学生从符号学习走向学科思想和意义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并导向学科素养的教学,真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深度教学 小学语文
语文是一座奇丽的大观园,汉字拼音铺就肥沃的土壤,听说读写生发如茵的小草,语文要素绽放绚丽的鲜花,诗词歌赋结出芳香的果实。流连在这旖旎的风景里,最大的幸事莫过于目之所及,灵魂的相机记录着万紫千红的满园春光;心之所向,如椽的大笔描绘出雄奇伟岸的锦绣篇章。可惜的是,每日在这园子前忙忙碌碌的芸芸众生,有多少人“小扣柴扉久不开”,又有多少人“蜻蜓点水轻沾著”……
一、开展深度教学的重要作用
教育的本质,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智慧深度思考,自我探究,形成对知识的真正认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深度教学,与教学质量和学生素养的提升息息相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能力;重双基、轻思维的现象。学生的对语言的学习停留在表面,浅尝辄止,缺乏高阶思维的培养,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语言是表征,思维才是本质,深度教学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满足课程改革深化的诉求,直接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实施深度教学的几点方法
(一)一往情深,让学习可见
《说文解字》记载:“斆,覺悟也。習,数飞也。”先学后习,学习一定是先有所感悟,再反复实践的过程。语文核心素养特别注重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由学到习的转化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激发思维的过程。创设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想去了解、去交流,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效果。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很多学生都害怕学习文言文,有了这种畏难情绪怎么办?笔者观摩学习过一位校长执教的课,她从自己的姓氏“何”入手,先和小朋友们打招呼,孩子自然回应:“何校长好”、“何阿姨好”、“何姐姐好”等;然后来聊一聊,客人来到家里我们该怎么做呢?大家纷纷举手:“倒茶”、“请客人坐”、“摆好水果、瓜子等”;说到这时老师出示两人对话,并巧妙地抛出问题:杨氏之子用什么水果招待孔君平,孔君平的“此是君家果”是开玩笑还是挖苦讽刺孩子?接着在这玩笑声中进行替换姓氏对白读,紧扣“应声”“未闻”二词,师生情景对话。由孔夫子到何夫子,由“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到“未闻荷花是夫子家花”,“未闻荷包蛋是夫子家蛋”,“未闻和谐号是夫子家车”的一串串巧问妙答中。
(二)深入浅出,让思维发生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只有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思维的火焰在探究中点燃,才会有精彩的生成。而现在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教师牵制欲太强生怕讲地不够,学生练地太少不懂迁移运用;教师强制灌输地太多,学生主动思考地太少。孰不知:一千次、一万次的灌输,都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啊!
学习《猴王出世》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发掘孙悟空可敬又可爱的性格特征,同时带着问题再去阅读《西游记》,当时布置了一项作业,在《猴王出世》中孙悟空被称为什么?美猴王。为什么有这样的称号?因为它为寻得了水帘洞的源头,为众猴找到了一个安身之所。回顾整本书中,孙悟空还有哪些称号?为什么会取得这些称号,请你制作一张思维导图。这样学生就不会泛泛而读,通过思维导图孩子们会看到这只石猴的蜕变:他的率直可爱,他的不畏艰险,他对唐僧的忠心耿耿……看到孙悟空的成长和伟大!
(三)博大精深,让文化浸润
泱泱中国五千年文化传承,那是中化民族智慧的结晶。语文部编教材收录了不少经典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其间不仅包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这样的课文不仅要咀嚼文字,更要深入挖掘文本后面折射出的文化意蕴。
学习《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三首古诗,拓展寒食节、七夕节、中秋节的相关诗词,了解何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再梳理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轴,搜集补充其它节日的古诗,感受这些民风民俗中寄托的美好愿望。
同理,学习了苏轼的古诗,笔者带着六年级的孩子师生共读《苏东坡传》,了解苏轼的生平、曾任官职、性格特点。原来苏轼的才华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大文豪、书法家、画家、美食家、工程师、瑜伽修行者……他又是个可爱之极的人,“有趣的灵魂百里挑一”用在苏轼身上真是一点也不为过。从他的官场沉浮,与王安石的“斗法”中,我们看到了宋朝日渐衰落的国力,斗争激烈的官场现状以及民间百姓的疾苦和渴求。
正如高天明、杨江峰教授的研究成果所言:“深度?增值”教学超越了对象化学习,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意义感、自我感、效能感和增值感,让学习可见、让思维发生、让文化浸润。语文教学应择高处立,往宽处行。庭院深深,深几许?要素奠基,思索无重数。千回百转惟语文,高阶方见道与术。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郭元祥.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与方向——兼论深度教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
[3]郑葳,刘月霞.深度学习: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进[J].教育研究,2018.
[4]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中华书局,2013.
[5]高天明,杨江峰.“深度?增值”教学流派为大鹏教育赋能[N].深圳:南方教育时报,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