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田径项目的选材与训练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6期   作者:王海书
[导读]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

        王海书
        达州市体育运动学校,四川达州,635000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分析了田径运动员选材的意义和选材中的注意事项,紧接着又探讨了普通高校业余田径运动员训练的意义与当前项目训练所存在的现实问题,最后提出了普通高校田径运动项目训练的解决对策与途径,以期促进普通高校田径项目的选材和训练方法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普通高校;业余;田径运动员;选材;训练
        田径,素有“运动之母”的称谓,作为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它能全面有效地发展人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大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普通高校中通过对田径运动员的选材与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得到发展,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等良好的意志品质,还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本文对普通高校田径运动的选材与训练研究,以期促进普通高校田径运动员的选材和训练方法的科学发展,进一步提升普通高校的运动成绩与竞技水平。
2.田径运动员选材的意义
        根据田径运动项目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直接或间接的将那些条件优越,适合于田径项目的人才选拔出来,进行有目的的训练与培养,使他们的“超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与发展,并最终取得优秀的运动成绩。田径运动员的科学选材的意义在于,可以发现所需人才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训练,有利于充分地挖掘和利用运动员的先天运动能力;可以有效避免财力、物力、人力等的浪费;可以及早发现田径苗子,有利于制定长期、系统的训练计划,确定有效的训练内容等。
3田径运动员选材应注意的事项
 3.1确保有关测试指标的真实性、全面性、有效性和代表性
    与专业运动员选材有所不同,普通高校田径运动员的选材对象大都为1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身体形态及各器官的发展已经趋向成熟定型。众所周知,身体素质在运动中起决定性作用,专项运动成绩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身体素质。因此在选材时应结合运动员群体特征与实际条件,重点考虑运动员身体素质、专项运动技能、心理条件、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等具有代表性的有效指标。
 3.2突出田径各项目专项特点,综合分析,科学预测,逐步筛选与选拔
     田径运动中各单项和全能项目,对人体形态,主要身体素质水平和心理机能等有不同的要求,对田径运动员的选材要从运动员个人实际和特点出发,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预测运动员是否具有在该项目发展上的潜质,逐步筛选选拔出适合田径运动发展的人才。
 3.3注重个体特征,挖掘特殊优秀人才
     在训练时应根据运动员实际情况,对他所擅长的领域进行训练。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田径教练在短期内无法清楚了解学生具体适合什么运动项目,虽有部分体育考生在高考前有过短暂的专项训练,但大多都是顺从自己意愿较为主观的选择训练项目,其是否真正适合所选择的项目其自己和教练也无从得知。因此,在普通高校运动员选材时,明确运动员是否擅长田径运动,必须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综合体能素质对其进行测评和定向,以期挖掘出优秀的田径人才。
 3.4注重基础素质,突出基础专项能力
    基础素质是运动员专项水平的有力支撑,专项基础能力决定运动成绩的高低,运动员基础素质与专项基础能力紧密联系,没有好的基础素质的支撑运动员专项能力得不到发挥,同样没有突出的专项基础能力,在好的基础素质也无法取得优秀的运动成绩。
4普通高校田径运动员的训练意义
 通过对高校学生进行田径训练, 在生理上,有助于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强健体魄。在心理上,体育的竞技精神与日常的艰苦训练有助于学生培养出勇于克服困难、吃苦耐劳等优秀的意志品质。在他们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也为他们今后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适应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5影响普通高校田径运动训练的因素
  5.1招生与选材现状
     与体育专业院校和国家重点高校等有所不同,普通高校不具有开展体育特招和高水平队的资格条件,虽然开设有体育类专业,而且近年来专业种类还较丰富,但其招生质量远不如专业体育院校和国家重点高校。近年来参加体育高考的体育考生,基础素质较优秀最后过线的均倾向于填报专业的体育院校和重点高校,剩下的基础素质较为薄弱的考生才填报进入了普通高校,普通高校招生质量得不到保障,招生质量偏低。
  5.2 学校重视程度与经费保障
      历来高校体育项目的发展均与其竞赛成绩有很大的关系,高校体育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竞赛成绩好则运动项目发展好,竞赛成绩不理想则项目发展不一定好。同时学校体育领导人对体育项目的喜爱、成绩预期与高校财政状况等都对运动项目在学校的发展与受重视的程度紧密联系。普通高校财政支出受限,加上竞赛成绩等的影响,在体育项目上的经费投入逐渐减少,虽响应国家和教育厅的号召,依然参赛,但各个普通高校的参赛运动员数量却逐年下降。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经费不能保障,运动项目得不到发展,竞赛成绩不理想等,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普通高校运动项目发展的恶性循环。
  5.3师资条件
     在训练过程中,普通高校的田径教练员由学校的田径课教师担任,他们大都缺乏专业的训练经历,专业水平偏低。

由于平时教学任务重,在承担教练员训练任务时还得兼顾本身的教学任务、科研工作等大量的工作,只有在临近比赛时任课教师才会担任田径教练员的工作。工作压力大,致使了教练员难以全身心专注于训练当中,在加上本来就是短期训练,训练效果不佳,参赛成绩不理想。
  5.4运动员训练体制
     通过体育统考报考的普通高校学生,大都只是高中时期经过短期训练的普通体育生,虽具备一定的专项运动能力,但同长期保持专业、科学训练的运动员相比,专项能力水平低。众所周知,田径项目只有保持长期系统科学的训练,运动员的专项能力才得到有效的提高。普通高校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停止了日常的专业训练,学校只有临近比赛时才会组织短期的训练,学生长期脱离专项训练,专项身体机能退化,专项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5.5基础设施与保障条件
     目前普通高校均拥有标准的径赛场地,器材也较为丰富。但大部分学校仍缺乏田赛项目的训练场地,虽有大部分学校建设了田赛场地,但却不具备长距离投掷项目的要求。其次,在对力量训练要求较高的田径项目中,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门可供田径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的场地设施。除此之外,田径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文化课保障机制也不够合理,运动员文化成绩加分受限,致使运动员参赛与训练积极性不高;运动员经济回报小,不同高校之间学生待遇各有不同,差别较大。
6地方高校田径运动员选材与训练方法对策
6.1拓宽招生渠道
   除了传统体育统招外,争取多渠道招生,与临近区域的高中、少体校等体育相关单位加强沟通与交流,探索建立合法、健康互惠的合作机制,引进高水平田径体育运动员,解决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缺失的问题。加强学校体育专业的建设,努力开设运动训练专业,建立属于本校的高水平运动队。
6.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教练员训练水平的高低,对运动员运动水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要想提高运动员运动水平则必须加强专业学习,提高教练员业务素质。时代在不断变化,信息也在不断更新,要求老师也要不断学习与进步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因此普通高校应鼓励田径教练员采取以业余为主、短期为辅,自学为主的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专业知识学习。支持本校田径教练员走出校园,开阔视野,观摩学习专业运动队的训练情况;开展交流,组织本校教练员外出参与田径类教练员培训与学术会议;大胆实践,鼓励教练员大胆参加教学实践,将自己在外学习到的科学的训练方法与训练知识等运用到田径教学训练中去,切实提高普通高校教练员的业务水平。
6.3建立有效的训练体制
        成立田径专项俱乐部,俱乐部负责教练员由校内选拔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或外聘专业教练员组成,学校给予受聘上岗的教练员相应的报酬,教练员主要负责田径运动员的遴选和日常训练等事宜。俱乐部的专项活动经费及其他保障由学校提供,并由学校定期检查。经费的分配额由各俱乐部近年来项目在学校的影响以及外出比赛所取得的成绩等决定。外出比赛和比赛经费等事宜由学校体育主管部门统筹管理。此外,在俱乐部内推行学分制考核,给学生提供学分激励,调动学生参加俱乐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扩大运动项目对学生的影响。

6.4建立和谐有效的训练机制
   长期科学的训练是运动员运动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现阶段制约高校田径发展的主要因素就包括了高校田径训练时间短、间隔长,只停留在阶段性的训练上,训练手段与方法较不科学等。教练员应结合高校目前项目发展所存在的现实问题,科学安排训练时间,将训练分为常规训练和赛前集训两种类型进行训练。常规训练为每周三次,训练间隔为一天的课后基础素质与基本技术联系;赛前训练为提前在比赛的前一个月对运动员进行赛前集训,训练次数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两次,主要进行专项能力强化和团体赛接力等技术练习;处理好运动负荷与运动强度的关系,针对不同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安排不同的训练手段和运动负荷,注意运动员运动后的恢复;关注运动员的心理发展健康,加强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注重梯队建设,做好人才储备,避免人才断层。以老带新,鼓励老队员在日常训练中承担“传帮带”角色,带领新队员一起进步。

6.5完善基础设施和保障机制
  省教育厅和学校财政适度支持,完善基础设施,为运动员提供良好的训练条件;对教练员采用聘任制,由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对其工作进行定期的考核;提高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待遇水平,适当降低教练员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考核标准,降低运动员文化成绩考核标准并为部分高水平运动员毕业就业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

6.6发展校园体育文化
   加大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多开设田径类体育课程,向大学生普及正确科学的锻炼方法,鼓励大学生参加田径社团,增强大学生的健身意识。开设具有校园特色的田径社团,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和校园竞赛,例如校园内定向越野,趣味接力赛等。民族地区普通高校还可以结合本民族的风俗、节日特色等建设具有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需求,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

7结语
 普通高校田径项目的发展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症下药,解决运动员选材与训练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只有对田径运动项目特点有清晰的认识,才能选拔出更多优秀的运动员;只有保证训练计划的科学性,运动员的运动水平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只有解决发展运动项目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田径项目才能在普通高校中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敬平.贵州省地方高校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对策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7,7(06):192-193+195.
[2]陈平.高职院校业余田径运动员的选材与训练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0):248-249.
[3]吕博.高职院校业余田径运动员的选材与心理训练简析[J].运动,2013(16):28-29.


作者简介:王海书(1974- ?),男,四川达州人,田径高级教练员,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田径)、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田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