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广彬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康营分校,北京市,100103
板书是一项传统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亦是课堂教学的书面语言,更是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缩影,素有“微型教案”之称。好的板书不仅能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显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凸现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班级记录单是一个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结合科学教材上的“大单元”组织形式,以及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在黑板上用多张大纸,灵活记录学生一段时间内课堂学习的内容,如小组间各组数据的共性问题及共同经历的探究过程等。它是有利于科学教育目标达成的很好的工具,班级记录单记录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的思维。
一、板书在外化学生思维中的积极作用
(一)在思维过程的剖析中经历知识的再创造
小学科学课中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是最广泛的实用性,这是学习的基础,尤其是在科学史的学习上,学生会重走科学家的发现之路,像《地球的形状》一课就是如此。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地需找地球形状的证据中,不断地形成认知冲突,经历“推测——求证——再推测——再求证”的过程,形成思维的螺旋式上升发展。教师的任务在于返璞归真,把形式化逻辑链条,恢复为当初科学家发明创新时的火热思考,这是一个将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的过程,也是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思想。机智的教学需要给予学生的思考以及时的可视化和回应,这于事先制作的屏幕板书而言怕是难以胜任之事。
(二)在观察比较中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例如《动物怎样吃食物》的第一课时中,探究哺乳动物食性与牙齿的关系是本课的核心,意在建立“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核心概念。这节课的主要思路是以个案观察引导共性归纳。
1.在教学开始就先来聚焦话题呈现食物分类:“有些动物主要吃植物类的食物,有些动物主要吃动物类的食物”,“吃植物的我们就称为植食动物,吃其他小动物的就叫它们肉食动物,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动物的食性。”
2.在实证分析的环节中,以兔子和狮子的牙齿为例引导学生进行个案分析,引领学生观察兔子和狮子的门齿有什么特点,并记录与黑板上。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总结出狮子犬齿的特点以及兔子没有犬齿以及臼齿的不同,从而整理出以兔子和狮子为代表的植食动物和肉食动物的牙齿的特点,并以大量植食动物、肉食动物的牙齿实物的图片加以佐证,从个性向共性推展。提示学生有些只是动物的犬齿尚未完全退化,仍有保留,但都比较小,不像肉食动物那样发达并对板书加以完善。
3.在总结提升环节利用板书加以归纳,提取本节课的精华:动物的食性与其牙齿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植食动物们的犬齿逐渐退化,门齿和臼齿越来越发达;肉食动物们的牙齿越来越锋利,犬齿格外发达。从而揭示了本课的主旨:动物们的牙齿形态随着食性的改变而发生着变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三)在副板书中外化学生的原始认知和思维过程
二、副板书在学生思维外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副板书又叫辅助板书、辅助式板书、附属型板书、注释性板书,是一种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根据学生反馈随机出现的板书,副板书可以随写随擦。”是主板书的重要辅助,但相对于主板书而言,副板书的生成性更强一些,它能够及时地、全面地捕捉、记录学生思维的痕迹,它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模式,是一种灵活性很强的板书。
副板书也是学生思维外显的结果,记录了思维的痕迹。
课上,学生针对一个主题或问题展开一系列的思考、讨论、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思想进行摩擦、碰撞,这时教师及时将这些记录下来。这样的副板书记录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活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一节课乃至一学期的积累,教师还可以发现学生思维转变的痕迹,这同样有利于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就像《果实的结构》、《我们是怎样的听到声音的》、《空气占据空间》等课,在聚焦话题的环节中学生往往会说出自己看法并解释足够的“理由”。教师可以通过副板书把学生的原始想法进行记录,在经过课程学习后再返回来看学生的原认知,学生的思维会有哪些提升和变化一目了然。(该副板书选自刘婉英老师《我们怎样听见声音的》)
三、班级记录单在外化学生思维中的积极作用
班级记录单作为学生思维外化过程中的持续体现,是反映学生思维变化的最原始、最珍贵的资料。它既集合了学生的共性思维为一体,又呈现了不同学生的个性思维,学生的前概念和元认知、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对现象的观察和比较、对数据的分析和整理等均记载在班级记录单中,不但可以让我们在教学时随时翻阅,更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学生的思维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进阶,是难得的“一手资源”,它的连续性、持久性和易保存性,也为教学提供了便利。
(一)班级记录单可以作为学生探究学习过程的引导线索
例如,“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课中,教师可以将实验设计中的条件、方法、数据、结论等内容书写在班级记录单上。这样,整个实验记录便可以完整地保留在上面,学生的目光也可以在不同的探究阶段稍作停留,而不会像PPT一样稍纵即逝。对于那些数据量大,或难以轻易从数据中看出规律,需要通过图形化的方式进行表述的内容,班级记录单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可以汇总为全班的集体数据,并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整理和分析,寻找普遍规律,得出共性结论,进而证明自己的观点是真是伪。
(二)班级记录单可以作为多节课或单元总结时的依据
例如,三年级“溶解”的概念,对于这个概念,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不能完全建立并完善它,需要经过几堂课的积累。在《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一课中,对“溶解”的认识需要达到的水平是知道一些物质能够溶于水、一些物质不能溶于水,判断的标准是通过观察某物质能否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是否有沉淀。学生通过过滤实验明确过滤后滤纸上没有过滤物则说明此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最终形成了关于“溶解”的概念,即“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分散在水中,没有沉淀,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之后的《加快溶解》和《混合与分离》一个是通过对比实验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一个是“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这三节课中班级记录单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学生对“溶解”概念的习得是表层的知识,通过班级记录单对其过程的整理可以体现出学生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从现象的观察向事物本质的理解过渡。
同样的作用也发生在《空气》单元的8节课中,通过班级记录单不断呈现学生在不同课程里对空气的特点新认知,最终形成较为完整的认知体系,体现了学生的思维由单一走向多维的过程。
班级记录单对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只有在动态的、生成的课堂中充分发挥记录单的作用,才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板书和班级记录单是小学科学课堂中普遍采用的手段,它们集教材的“编路”、教师的“思路”和学生的“学路”于一体,既反映了教材内容的实质,又服务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是外化了学生的元认知和思维进阶的过程,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把其视为洞察教材的窗口,开启思路的钥匙,排疑解难的桥梁,实施教学的蓝图,是非常恰当的。虽然是“微型教案”,但却展现了一个宏观世界;虽然是“微量元素”,但却贮积了无穷的能量。
作者简介:
牛广彬,女,汉族,籍贯:北京,生于:1983-10,,职称:一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小学科学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