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华
冠县实高学校小学部
【摘要】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地位非常重要,在小学生核心素养中运算能力是一项核心任务。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来解决问题。”运算能力的三个主要表现特征:正确运算、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因此,在小学阶段数学计算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下面结合教学实践与自身经验,浅谈几点具体做法。
关键词:运算能力
一、挖掘运算实质、认识算理、重视算理
要使学生会算,必须让学生明确怎样去算,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教学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49~50页“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及验算”时:二组2小时做了32只老鹰风筝,平均每小时做了多少只风筝?
(一)明确问题,思考算式
师:应该怎样列算式?
1.生列式,教师板书:32÷2=
2.教师质疑:为什么用除法?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2小时做了32只老鹰风筝,要求每小时做了多少只,就要把32只风筝平均分成2份,所以要用除法。
(二)尝试计算,感悟算理。
师:你能算出32÷2的商是多少吗?你准备用什么
方法算出这个结果?
预设:学生有可能想到分小棒、利用乘法想除法、
列竖式等好方法。
1.学生借助小棒分一分,课件出示图2。
师:想一想:先分什么,再分什么,为什么这样分?
2.根据分小棒的过程尝试列出除法竖式。
3.小组交流分小棒的过程及列出的除法竖式。
(三) 交流分法,感知算理
师:哪一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的分法?
1.同桌两人合作汇报:一人演示,一人解说。
2.课件演示分法,教师点拨。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刚才,你们是这样分的(课件动态演示分小棒的过程)课件出示图3:把3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先分哪些?(3捆)3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只能分得几捆呀?(1捆)剩下这一捆怎么办?(拆开)拆开就把这一个十看作了10个一,与这两个一合起来变成12个一,12个一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分得几根呀?(6根)。这样,我们就知道了把32根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6根,所以 32÷2的商是16。
(四)深化感悟算理
师:你能把分小棒的时候的过程用竖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代表上台展示算法,并讲解说明。
预设:先分整捆的,所以要先算高位,用3个十除以2,得1个十,1写在十位上,十位上3-2=1,剩下的1再与个位上的2合起来是12,再用12除以2商6,写在个位上。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质疑: 十位上余下来的“1”表示什么?余下来的“1”怎么办?
这样的设计将分小棒和列竖式的过程进行对比,其实竖式就是用数字和符号表示出了分东西的过程。
二、抓基础练习,坚持口算天天练
口算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计算技能,无论是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都是10以内、20以内若干组的组合,而乘除则是表内乘法口诀和20以内加减法的组合。
口算能力的提高不仅仅依靠单纯练习的,还需要教师的方法引导,使学生理解其中的算理,易于理解掌握。例如,在教学45+27的口算时,学生在脑海中能够列出竖式,但是在计算中个位上5加7的和已经超过10了,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先估算十位上数字之和是七十多,5加7个位上的数字是2,最终口算的结果是72。这样学生在掌握了口算计算方法后,不仅能够提高口算速度,也能提高口算正确率。在高年级学生要熟记使用频率高,有规律性的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进行互化及混合运算;高年级熟记1∽20的平方数值,这样能够提高学生计算速度。在平时学科活动中开展融合口算的算法和算理的活动比赛,例如:听心算、口(笔)算、速算、百题无错比赛、抢答、晋级赛等等,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与技巧。
三、抓运算顺序,强化练习
在小学阶段四则混合元算和运算顺序是计算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合理调整侧重点,精心设计同类题型、变式拓展、能力提升等多层次的习题,让学生在感悟运算顺序的前提下,真正理解掌握。
例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150+120÷6×5 让学生指着自己的计算过程说清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采取任务单形式,让学生逐步写出计算顺序。紧接着设计相应的练习题目。100-81÷9×9、107+13×8-24。针对易混易错题目做好针对练习,例如:12×5÷12×5,很多学生计算成60÷60=1,学生容易产生思维定式。针对这种情况,建议教师采用小括号加以区分,12×5÷(12×5)对比练习,再次引起学生对运算顺序的重视,提高计算能力。
四、抓好学习习惯,提升数学运算能力
学生在计算时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某些知识不理解,出现错误。另一种是计算错误。这两种错误都是在学生当中存在的。不从计算方法和口算方面进行纠正,错误就很难更正。另一种错误是学习习惯不好,例如抄错、看错题目,计算过程不符合要求,没有验算的习惯等等。因此,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平常练习要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我能做到严格要求学生,在学生做题时提醒他们要认真仔细,看清题目所表达的题意,看清题目中所提供的数据,根据题目的要求说出数量关系并正确列出式子进行计算,以提高学生在解题时的准确性。在书写格式方面,也同样要求学生们一丝不苟、工工整整地完成。
(2)培养学生审题、分析的习惯
解计算题也要和解应用题一样,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加强审题训练。对学生提出“两看,两想,再计算”的程序,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由几个部分组成,想一想一般方法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殊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教学生对题目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分析。
(3)培养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
验算有很多种方法,其中,由逆运算来进行检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逆运算也就是与计算方法相反的运算,由于采用了逆向思维,所以能够有效地凸现计算过程中的疏漏,简言之就是采用逆运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检测出计算中的错误。
五、自我反思,提高业务素质:
(1)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的内容,讲究训练 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如:可以借用多媒体、卡片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学具、教具等,对学生进行视算、听算、抢算、游戏中计算、计算竞赛、自编计算等方式训练,充分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厌计算转变为爱计算和乐计算,逐渐形成一种持久的计算兴趣。
(2)在教学中要加强练习,应该讲究训练策略和训练方法的多样性,以免造成学生的枯燥情绪。例如:训练内容要有层次:基本训练,针对性训练;特殊训练。训练的方法要多样,如:竞赛式,可以提高速度;游戏式,可以提高兴趣等。训练的手段要多种:如:借用简单的教具和学具(小棒、方块、计数器、扑克牌等)。
(3)课堂教学采用游戏式活动教学,应避免呆板与单一。比如:低年级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开火车、找朋友 、找门牌号、送信、对口令、智力大比拼闯关等。
结语:总之,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好的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