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雅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虞宅乡中心小学322217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和推进,当前我国教育教学系统得到了全新的改革,实现了进一步的变化。特别是在劳动教育工作开展中,教师能够基于现有的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为学生创设全新的教学空间和学习氛围,实现学生对劳动相关知识内容的深度掌握和正确应用。基于此,教师后续开展劳动教学的质量会更加突出,且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也会更加稳定。研究将重点针对劳动教育的问题做深入分析,依托问题提出全新看法和意见,为后续学生学习工作深度开展提供保障与支撑。
关键词:劳动教育;核心素养;策略研究
结合当前劳动教育工作开展的现实状况来分析,虽然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现有的学习需求和新课改教学理念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设计与开发,但是从本质上分析依然存在有部分问题亟待商榷与解决。首先,教师对于个人的教学观念有效转变难以形成一个正确的认知和理解,且无法基于全新的教学理念实现对个人教学认知能力的有效建设;第二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无法结合劳动教育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制度和教学规则,进而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难以对劳动观念形成全新的认知和理解;第三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无法基于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丰富,且无法有效的在此基础上深度拓展全新的教学空间和教学渠道。
一、要利用核心素养创造学生的劳动认知观念
教师在应用劳动教学方法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与引导时,需要结合劳动评价机制的应用,突出劳动的光荣性、作用性和实效性。通过该方法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到劳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且能够结合劳动教育的合理应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的参与到家庭劳动与社会劳动中。这对于帮助学生成长和发育,以及促进学生对劳动意识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例如: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用“劳动强体,强体强行,强心强德”的劳动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工作开展。在此,教师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要应用“鼓励为先,辅导为主,批评为辅”的方法执行。因为学生长期生活在一个“不善于劳动”的环境中,所以他们对于劳动内容认知并不深入。但是,教师将之与强身健体融合起来,学生的劳动热情便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借此,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评价机制的运行也会更加顺利。劳动是伟大的,劳动者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人类的文明。尊重劳动者,以劳动为荣,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新时代教育应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促使其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并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良好品格与行为。
二、要借助核心素养创设立德树人的劳动认知
每一位拼搏努力、辛勤劳动的人,都书写着不平凡的劳动故事,不断为社会创造价值。他们身上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精神影响着身边人。也正是有千千万万这样努力耕耘的人,才汇聚起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力量。各小组一起阅读劳动故事,感悟劳动精神。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朱德的扁担》对学生进行教学。1928年,为了保卫井冈山根据地,党中央向根据地军民发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斗争”的号召。朱德用实际行动响应,和战士们一起翻山越岭挑粮食。战士们担心他白天挑粮,晚上办公务会累坏身子,就偷偷将他的扁担藏了起来。可是,他每次都会重新做一个继续挑粮,还特意在扁担上刻上“朱德记”三个字防止战士们藏扁担。或者,教师可以结合我国劳动模范对学生进行劳动认知的培养,进而确立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在此,教师可以应用高凤林这一人物对学生进行教学,高凤林现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1980年技校毕业后,一直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至今。刚开始他只是做一些边缘材料焊接,硬是凭借着刻苦钻研的精神,精益求精的自我约束,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焊接方法。
为北斗导航、嫦娥探月、载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以及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要确保核心素养对劳动教育的持续性保障
不论是家庭生活还是行业发展,都需要劳动者以高度的责任感要求自己,通过拼搏奉献建设自己的家园,在行业中创造价值。社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劳动模范,他们身上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优良品格,我们应传承劳动精神,为新时代社会建设而努力奋斗。教师可以以具体的故事组织学生探究劳动精神,利于学生加深对劳动的认知,同时,能够为学生树立劳动榜样,以人格魅力塑造学生品格。
例如:播放小品《劳动课》片段,为学生提供改编后的小品剧本,邀请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表演小品。观看后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问题一:小品中家长代替孩子劳动的做法可取吗?对孩子有什么影响?问题二: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做?随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总结,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我们所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多。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家务劳动也是劳动,我们应树立劳动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学习劳动技能,提升劳动能力,这样日后步入社会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通过脚踏实地劳动创造价值,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四、要突显核心素养对劳动教育的泛化性特点
要实现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就需要学校主动加强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以此实现劳动教育的泛化。在课程的实际开发中需要能够让学生走进生活,处理好家务,比如如何有效整理物品,打扫自己的房间等等内容。通过在家庭中完成力所能及的小事,学习开展生活所必需的劳动知识,掌握自己独立生活后所必需的基本技能。通过整理家里的东西,打扫房间,可以营造有序的生活氛围和舒适的生活环境,通过种植绿色植物以及宠物喂养,可以学会照顾他人,尊重生命。同时,学生可以在劳动中暂时脱身与紧张的学习生活,从而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这种基于家校引导劳动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实现学生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不断提升学生在当前阶段下对于课程知识内容的理解,让学生能够发现隐藏在生活细节中的美好。通过对于生活中一件件小事的累积,最终实现自身的培养。
例如:通过学校与家庭进行积极的联系,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对于劳动教育内容进行实践。鼓励学生参与,自己动手体会,让学生能够为了一个目标而不断的努力。同时学校也要能够结合家庭劳动教育的内容来同步进行,如在校园里开展卫生保洁,灌花浇树等内容。在劳动的过程中可以实行负责人轮换制度,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因此劳动教育不应该视作对于学生的惩罚。对于学校的各个校园区域可以不断细化为班级区域,进一步可以细化为团体和个人,让学生轮流或定岗定期参加劳动。同时,通过这种劳动教育学生可以将在学校学习到的用于生活当中,将生活中体会到的劳动知识来完善在学校的劳动,教师可以将学生辛勤劳作的身影记录下来发送给家长,双方能够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会到劳动的含义所以学校需要能够采用日常化的劳动教育模式来实现课程的开展,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劳动独立性;其次,以生产和劳动为基础的劳动课程应着重于学生对职业岗位的理解,有必要与社会团体合作开发以服务为基础的劳动教育课程,这项活动旨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但是这些内容都需要在家长的且协同下来完成,因此劳动课程并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而是能够基于家校共建劳动课程来达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沈章明,许营营.“核心素养”的生成逻辑与发展方向:基于相关政策文本的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9,46(11):3-28.
[2]袁磊.核心素养视域下STEAM教育的课堂教学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9(11):99-103+128.
[3] 郭志明,成建丽.劳动教育: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场域——卢梭自然主义劳动教育思想评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