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典传承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6期   作者:彭耀武
[导读]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属于我校校园文化范畴之一

        彭耀武
        湖北省安陆市王义贞镇花园小学   湖北孝感  432623
        摘要: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属于我校校园文化范畴之一。在小学阶段学校开展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的教育活动。旨在引导少年儿童学习中华文化瑰宝;吸收中华文化精华;践行中华文化美德。为他们打下丰厚的文化底温,多彩的人生底色而奠基。
关键词:   诵读经典      传承美德      校园文化
我们通常所说的校园文化,一般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方面。那么,学校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便属于精神文化范筹。以下,笔者把安陆市王义贞镇花园小学,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之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在校园文化中的融合
        我校根据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属于精神文化范畴,于是,将其划分为树德、立志、养习三个层面。在明确了这三点的基础上,就能更好地选择相关诵读内容。这一内容应根据校园生活环境,少儿年龄特征,接受知识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而选择。即本着易于理解,易于推进,易于养成的“三易”原则行事。如,以“立德”为例。诗人李白在《南陵五松山别荀七 》写道:“立德贵清真”。意思是树立明德,以朴素淡泊为贵。这不仅符合“三易”原则,还扣准了新时代廉洁雅行之脉搏。又如,“立志”方面,《管子  形势解》中有“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大意是大海不拒绝流向它的大小河流,所以能广阔无边;高山不拒绝任何泥土石头,所以才能堆积得高耸入云。这也正好体现了一个人,若先有搏采众议的胸怀,然后才可树立兼收众长的大志。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少年儿童既有较强的可塑性,同时又具有较快的迁移性。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诵读经典,传承美德教育时,就定位于感悟时代精神,感悟民族气概,感悟优良传统的“三悟”之上。这样一来,我校的诵读经典,传承美德活动,起到融于校园文化,丰富校园文化,推进校园文化的作用。

 二、在办学理念中的融合
        但凡有教育基本认知的人都知道,办学理念简言之,可谓为一所学校的“三个生存”之观。即学校的生存理由,生存动机,生存期望。基于这一认识,我校依校情,据学情而制定出了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具有本校特点的办学理念。它包括办学目标,办学思路,办学特色三要素。尽管每个学校的“三办”要素的内涵各有千秋,但是经典传承在“三办”要素里的“引”、“促”、“推”的作用,是最佳融合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就是引经典之精华,促校文之繁荣,推后发之创新的定位。现以我校的“三办”理念中的“办学目标”一项为例,略加浅论。办学理念中的办学目标一经确定,诵读经典的内容范畴也就确定。也就是说诵读经典的内容,不可随心所想,随意而出,必须是围绕其主题去选择。此外,还要遵循“四性”准绳:育人性、可读性、理论性、整体性。我校的办学目标是:诚实、守信、乐学、创新。学校针对这一目标,拟定了如下诵读的经典名句。像诚信方面有,孔子的:言必信,行必果。讲的就是说话一定要算数,行动一定要坚决果断。像乐学方面有,苏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意思是只有广见博识,才能择其精华者而取之;只有积累丰厚,才能得心应手为我所用。像创新方面有,徐悲鸿的: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大意是事物的发展在于不停的创新发展,艺术同样也是如此,新事物有强大的生命力,如果不创新,事物就被淘汰。

这些定位于办学目标的经典名句,有利于办学目标的宣传,有利于办学目标的张显,有利于办学目标的实施,更有利于办学目标的达成。

三、在入课进堂中的融合
        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无不是在课与堂上完成的。诵读经典,传承美德教育也不例外。那么,经典传承在入课进堂中又该是如何融合呢?我校是这样做的,教导处把诵读经典,传承美德排上“三课”。就是少辅课,思品课,班会课。政教处把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纳入“三堂”。即爱国演讲堂,感恩践行堂,礼仪训练堂。少辅课上的经典以“三感”为切入点进行诵读。就是荣誉感,责任感,先进感。像孔子的“君子不以利害义,则耻辱安从生哉。”意思是君子不会因为利益而舍弃大义,这样,耻辱怎么还能滋生呢?用这样的名句告诉学生荣誉高于一切。又如歌德的名句:“责任是对自己要求做的事情有一种爱。”这让学生懂得了,只有认清自己要做的事,认真做自己喜爱的事,才能感到自己有责任在身的道理。马克·吐温有一句名言:“有皱纹的地方只表示微笑曾在那儿呆过。”读此金句,让学生明白了先进只属于过去,要开心就要继续努力。思品课以爱国教育为主题,像班固的“爱国如饥渴”,曹植的“损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都在经典诵读之列。而班会课则以诵读团结、友爱、互助方面的经典语句。如,曹雪芹的“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刘基的“万夫一刀,天下无敌”。教育学生团结就是力量。“三堂”则是政教处组织的主题活动的一部分。像在国庆节,进行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演讲比赛,在母亲节组织学生,进行以《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为主题的家中感恩践行活动,在礼仪训练堂,可见证到学生一边诵读“善气迎人,亲如弟兄。”;“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等经典名句,一边做相关的礼仪动作。学校把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入课进堂,也不失为一种将共融于学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的巧妙做法。

四、在评价体系中的融合
        判断一项活动的成功之处,或不足之点,一忌“大概”式的评估,二忌“可能”式的结论。也就是说切不可信口开河,要通过较为详实的评价体系来衡量。那么,我们认为诵读经典,传承美德活动的评价体系,应融于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的活动方案之中。不过,在操作评价体系的时候,除了一些数据之外,还得靠人的直接感官去鉴别。所以,一般情况下,可采用“看”、“听”、“测”、“评”、“思”五字评价方法(一)是看。就是看校园、班级书香环境。经典氛围是否浓厚,经典特色是否鲜明。具体看“两布置”:一是校园有无类似《九思文化》之园,《弟子规》之墙的经典文化布置。二是班级有无类似《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挂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板报专块之经典文化布置。(二)是听。就是听学生每日朝读,周一升旗诵读。教导处负责朝读巡听各班诵读经典内容及效果。政教处负责升旗时,一周轮换一个班级的经典诵读评比。(三)是测。就是每个月底,政教处按诵读经典的方案上的进度,对各班学生所定读篇目做背诵检测。同样,教导处每个月底,对各班按计划所诵读的经典篇目的理解,出卷做笔试检测。(四)是评。就是依据上述所看、所听、所测的情况,在评出班级优胜小组、优秀个人的基础上,评出校级诵读“金话筒”,传承“美少年”学习标兵。(五)是思。就是在学期末,各班对诵读经典,传承美德活动做书面小结。学校做全面性的总结。无论是小结还是总结,都重在反思过来活动中不尽人意之处的原因,并拟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总之,在小学阶段学校开展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的教育活动。旨在引导少年儿童学习中华文化瑰宝;吸收中华文化精华;践行中华文化美德。为他们打下丰厚的文化底温,多彩的人生底色而奠基。
作者简介:
彭耀武:出生年月1963.01,汉族。籍贯:湖北省安陆市,大专学历,工作单位:安陆市王义贞镇花园小学,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