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课堂 培养思维能力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6期   作者:李志欣
[导读] 结合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创设“问题”课堂

        李志欣
        福建省仙游县度尾中学  福建 仙游  351200
        
        摘要:结合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创设“问题”课堂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一是让质疑、问题贯穿课堂,启发学生思维;二是巧妙设置问题,活跃学生思维;三是精选课堂问题,完善学生思维
        关键词:问题课堂;启发思维;活跃思维;完善思维

        著名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著名思想家陶行知曾经在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在课堂中不断地提出问题是及其重要的。要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勇于创新。在不断的质疑和释疑中获取新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也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平时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一、让质疑、问题贯穿课堂,启发学生思维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都没有问题,很多老师都会说“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所以,如果学生提出质疑,我们要保护学生的质疑,还要设置驱动性问题或问题链条,激发学生的质疑,把问题引向深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上到“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的应用”时,讲到课本92页,除去硫酸铜溶液中混有的少量铁离子,可向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铜或碱式碳酸铜,调节溶液的pH至3~4,铁离子就会全部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除去[1]。这个时候,有些学生就会提出疑问,不是Fe3+只会跟OH-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为什么在酸性条件下,铁离子就会全部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除去呢?这说明有些学生的认识还是停留在初中化学的水平上。这时我又衍生出如下问题链:
        [问题1]Cu2+和Fe3+具有什么性质?
        [问题2]勒夏特列原理的内容是什么?
        [问题3]为什么要加入氢氧化铜或碱式碳酸铜?除此之外有没有其它的物质?
        [问题4]为什么要调节溶液的pH至3~4,如何计算?
        [问题5]如果硫酸铜溶液中混有的是少量的亚铁离子,又该如何除去呢?
        经过我的启发和诱导,学生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原理,但对于为什么要调节溶液的pH至3~4,如何计算?学生还不是很清楚。这个时候我给学生提供了如下数据:已知氢氧化铜的KSP=2.2×10-20,氢氧化铁的KSP=1.6×10-39。设溶液中铜离子的浓度和铁离子的浓度均为0.1mol?L-1,完全沉淀时的离子浓度为1.0×10-5 mol?L-1。经过学生的讨论和计算,最后得出结论:对于氢氧化铜来说,KSP=c(Cu2+)?c2(OH-)=2.2×10-20,则铜离子开始沉淀时的c(OH-)=4.7×10-10 mol?L-1,即pH=4.7;铜离子完全沉淀时的c(OH-)=4.7×10-8mol·L-1,即pH=6.7。对于氢氧化铁来说,Ksp=c(Fe3+)?c3(OH-)=1.6×10-39,则铁离子开始沉淀时的c(OH-)=2.5×10-13mol?L-1,即pH=1.4;铁离子完全沉淀时的c(OH-)=5.0×10-11 mol·L-1,即pH=2.7。从理论上说,当pH=2.7时,铁离子已完全沉淀,而当pH=4.7时,铜离子才开始转化为沉淀。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常调节pH到3~4就可以除去硫酸铜溶液中的铁离子。至此,学生的疑问得到了化解,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了。而对于如何除去硫酸铜溶液中混有的少量亚铁离子,我同样给学生提供了氢氧化亚铁的Ksp。很多同学经过思考后说不能直接用沉淀的方法除去,因为亚铁离子沉淀完铜离子也沉淀下来了。那要怎么除去呢?一下子很多同学陷入了迷茫之中。最终在我的启发诱导之下,同学们得出了可以先加入少量的H2O2溶液,把Fe2+氧化为Fe3+,再加入氢氧化铜或碱式碳酸铜,调节溶液的pH至3~4。至此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这个知识点,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此知识点也是高考工业流程题中常考的知识点,也为以后的高三化学复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巧妙设置问题,活跃学生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2]。如果老师设计的问题能够使学生产生怀疑、困惑、焦虑等心理状态的话,就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
        在上到“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这一节,讲到浓度对水解平衡的影响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增大离子浓度水解平衡右移,这比较好理解,符合勒夏特列原理,但减小离子浓度(即稀释)水解平衡也右移,这是不是相互矛盾呢?该如何解释?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陷入了困惑之中,一时找不到思路,好像从理论上很难解释。在我的启发诱导之下,学生终于知道可以用水解平衡常数来解释,如CH3COO– + H2O CH3COOH + OH–,我们知道其水解平衡常数Kh=,而水解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即温度一定时,Kh是一常数,而用水稀释时,c(CH3COO–)、c(CH3COOH)、c(OH–)同倍数减小,所以要保持Kh不变,水解平衡要右移。矛盾得以解决,喜悦涌进了他们心中,学生脸上露出了甜蜜的微笑。在讲到盐类的水解规律时,很多老师只是在理论上做稍微的分析,就叫学生把“有弱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这个规律给记起来。那为什么会越弱越水解呢?能否从定量角度加以解释呢?我向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学生也一下陷入了茫然之中,感到无从下手。在我的不断启发和提示之下,学生终于可以举例解释,如CH3COOH CH3COO– + H–达到电离平衡时,电离平衡常数可以表示为 Ka=,CH3COO– + H2O CH3COOH + OH–达到水解平衡时,水解平衡常数可以表示为Kh=,即Ka·Kh=Kw,Kh=,由此可以推断,弱电解质越弱,其对应离子的水解程度越大。
        三、精选课堂问题,完善学生思维
        我们知道课堂上能做到让学生发现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巧妙设计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这固然很好,但很多学生因缺乏对问题的全面考虑而使回答问题不完整甚至错误的情况较为普遍,为帮助学生学会全面周密地思考问题,克服不缜密现象,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些合适的内容或问题进行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上到“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这节课时,在讲完二氧化硫的性质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检验一种气体是SO2和CO2的混合气体呢?让学生进行讨论。有些学生说,先把气体通过品红溶液,如果品红褪色,再将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如果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此气体是SO2和CO2的混合气体。有些同学马上否定了这个观点,认为如果是单一的SO2气体也会出现这个现象的。我马上肯定了这些同学的看法,那正确的应该如何操作呢?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有些学生回答了,应该先通入品红溶液中检验SO2,再除去SO2,避免对CO2的检验产生干扰。那要用什么试剂除去SO2呢?经过学生的讨论后最终确定可以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来除去SO2气体。那是不是先把气体通过品红溶液,如果品红褪色,再将气体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最后通过澄清的石灰水,如果石灰水变浑浊,就说明此气体是SO2和CO2的混合气体吗?我提出了这个问题。几乎没有同学否定我的观点,这说明学生对问题的考虑还不周到不全面,对问题的理解还不到位。最后我提示学生,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来除去SO2气体,要确保除干净,否则还会对CO2的检验产生干扰。经过学生的再次讨论终于得出,应该是看到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变浅,但不褪成无色,才可确定SO2已经除干净了。此时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激动的表情。所以,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还是要多设置这样的问题来完善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四、结语
        我相信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坚持把创设“问题”课堂常态化,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回答为主动质疑,真正达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选修)[M].第5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92
        [2]  于涛.创设“问题”课堂 提升思维能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7(13):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