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6期   作者:李林
[导读]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

        李林
        广东省信宜市第一小学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从而更有利于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开发。
        关键词:语文课堂;讲授教学;引导探究;启发探究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于是有些教师便有意无意地放弃、否定了讲授学法,有些学校甚至规定教师一节课只能讲几分钟,其余的时间必须留给学生,不然就是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极端的做法。其实,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能发挥其他教学方法不能替代的特殊功效;运用不好,也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讲授法,作为教学史上时间最久远、使用最广泛、操作最便捷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师最广泛地面对全体学生,保证学生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新的知识;但运用不好,课堂会显得沉闷,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探究式教学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但运用不好,也可能使课堂学习活动变得杂乱无章,离题万丈。因此,教师应该发挥教授法和探究法的长处,让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演绎出精彩的课堂教学。
        一、在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
        讲授是教师运用智慧,通过语言,借助意识信号,运用感情、意志、性格和气质等个性心理品质,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开发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不当,则容易变成“满堂灌”“填鸭式”。因此,教师在运用讲授教学时,要掌握好讲的艺术,提高讲的质量。
        1、讲在教学重点处。教师的讲授,既不应该从头到尾一讲到底,也不应该所有的内容面面俱到,而要有所选择,讲授重点的内容,提高讲授的有效信息量。如《将相和》一类较长的课文,教师如逐句逐段地分析讲解,不但费时费力,还会因重点不突出而收效不佳。对此,教师可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一个小故事“完壁归赵”,抓住能表现蔺相如智勇双全、临危不惧的句子,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的,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第二、三个小故事的内容。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讲在教学难点处。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发展的,知识有一定的深度,更能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而小学生的知识面较窄,阅历不深,理解有难度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更需要教师的讲解分析。如《穷人》一类的课文,事情发生的年代、背景距学生生活的环境较远,学生对文章描述的内容了解和体会甚少,如果教师能以深沉的语言向学生讲述过去一些人艰辛生活的典型事例,对比我们现在优越的生活和幸福的时光,通过故事使学生受到感染,让故事的情节使学生产生共鸣,学生就能很快进入文本,准确、深入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动探究、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相反,如果教师不予讲解,让阅历相对单一的学生自己去阅读体会,效果肯定要大打折扣。
        二、在讲授中留出空白启发学生探究
        探究式的课堂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共享的各项品质。但有些教师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仅仅为实施探究式教学方式而开展探究活动,结果收效甚微。对此,笔者认为,开展探究活动一定要找准探究点。

教师在讲授中故意留出空白,启发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往往能使探究活动真正收到实效。
        1、留出学生的生疑点探究。
        由于每一个人的经验阅历、知识积累不同,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也会有偏差。当学生提出学习上的疑问时,教师根据问题的价值,可适当安排探究活动。在教学《跳水》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的重点句子,了解事情的发展,体会孩子危险的处境以及船长的机智、果敢后,有个学生提出:就只有船长的方法可以救孩子吗?我先肯定他的问题提得好,但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探究活动:你有什么方法可以使孩子脱离危境?学生通过讨论,纷纷说出“叫直升飞机来”“先叫水手拉开帆布,再让孩子跳下来”“叫孩子趴在横木上慢慢爬回桅杆处,再顺着桅杆下来”等多种方法,但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后,都遭到其他同学的反驳。这样让学生展开讨论,先求异,再存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只有让孩子马上跳水,才能使孩子脱离险境。从而对船长的机智、果敢体会得更深入了。
        2、在文章的空白处探究。
        一千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不能用唯一的客观标准衡量,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多角度的去感受课文。一篇文章不可能把每一个细节的前因后果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总会给读者留下一些想象的余地,教师要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去探究,去体验。教学《凡卡》一文,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讲读凡卡在信中向爷爷诉说自己在老板家挨打、挨饿睡不好的遭遇时,不要忽视一些细节的描写,在讲授时留住空白,让学生去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如文中写到凡卡“朝窗户看”“叹了一口气”,可让学生探究:凡卡为什么要“看窗户”“叹气”每一次“看窗户”“叹气”有什么不同的原因?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深入探究,便可理解到凡卡在给爷爷写信时,担心被老板发现以及他回想起自己遭受的“连狗都不如”的生活而无可奈何的心情,从而深切同情凡卡的遭遇。
        3、于文章之意犹未尽处探究。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篇幅,文章结束了,但意思并不一定完全表达完。教师在文章的意犹未尽处合理地拓展,让学生探究,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如《跳水》一文,文章写到孩子跳水后,水手们把他救上了甲板就结束了。如果教师授课时也到此结束,学生从中受到的启发也就肤浅了。我们安排学生展开了这样的探究活动:孩子救上来以后,船上的人们(水手、船长、孩子)会说些什么呢?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又会说些什么?先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再让学生汇报,结果学生从不同人物身份的角度讲了“做事要顾及后果”“要及时制止危险事情的发生”“遇事要沉着镇定”等内容。这样,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在文章的意犹未尽处启发学生展开探究,能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加深理解。
        总之,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我们教师要责无旁贷,利用语文课堂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曹运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创造力[J].新课程.2018年02期.
        [2]宋小美.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进行情景教学[J].广东教育.2019年05期.
        [3]王友仙.论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5):1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