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谈班级管理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6期   作者:马文婕
[导读] 2000年1月,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导论》问世,掀起了一场影响空前的积极心理学思潮。

        马文婕
        许昌市毓秀路小学  461000
        2000年1月,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导论》问世,掀起了一场影响空前的积极心理学思潮。塞利格曼认为,积极心理学应该以潜在的、建设性的力量以及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态度来解释人的心理现象,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品质,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达到更好的结果。通过培养或扩大人们固有的积极力量,使之能真正成为健康和幸福的人。积极心理学为班级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即通过充分挖掘和塑造学生的积极力量,营造积极的班级氛围,建立相互欣赏、平等交往的师生关系,建立更加彰显人性,民主、开放的班级,来促进学生更好的适应和发展。
        王晓春老师在《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一书第二章“班主任影响学生的手段”的论述中,分别从定规矩、评比、批评、说服、表扬、榜样、集体舆论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而有针对性地分析。王晓春老师深入浅出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导我对自己管理学生、管理班级地方法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班主任,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我们要真正了解学生行为背后地心理需求,灵活合理地采用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正向、积极地引导,使学生拥有阳光而积极的心态。
        虽然最近两年自己没有从事具体的班级管理工作,但年级学生的管理工作特别是问题学生的管理和转化工作却是自己作为年级主任的中心工作。为了使年级稳定而有序,更多时候采用或专制或霸道的批评、吼喝等方式控制局面。可是这样的方式往往是治标不治本,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而言,他们会因为畏惧而表面妥协于你的要求,伪装自己的行为;对于高年级的孩子而言,这样的方式只能激发起他们内心的抗拒和反叛,引发更为叛逆的行为。
        正如王晓春老师在书中所说,批评对于批评者来说,有两种作用,一种是改变他的外部行动,另一种是改变他的想法。哪一个是根本目的?后者。但现在有不少老师只满足于用严厉的态度、锋利的语言暂时制止学生的某种错误行为,而没有考虑或者很少考虑自己的批评是否在学生心中激起了波澜。因为批评的质量不高,只好以数量取胜,于是批评越来越多。严格的说,这不是批评,只是制止,不是教育,而是呵斥,是教师心理能量的释放。
        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来关照这些问题孩子的行为,大多都是为了获取关注,人的本性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受到赞扬、得到肯定,希望别人承认自己的价值。这些孩子也是需要被肯定和表扬的,只是因为他们情感上长期被忽视,家长别不懂得如何引导这些孩子用正确的因为获取肯定,对于错误的行为又强加指责,如此,这些孩子的行为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激发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巨大能力或者是人的良知与自觉性,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的教育形式。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每一点点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促进学生不断地进步和成长。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赏识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赏识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平时的工作中,赏识激励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被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
        在我们班有一个孩子,她总是喜欢用稚嫩的声音说:“马老师,您知道我……”。这样执着的与老师的聊天热情是低年级孩子的普遍特点,因为他们渴望老师的关注和关心,但刚从高年级下来的我面对孩子们来势凶猛的热情渴求有些不知所措。在众多热情的孩子中这个孩子格外热情,几乎每节课下课都会来跟我聊天,为了不丧失她的热情和兴趣,我常常会耐心聆听、热情回应。渐渐的这个机灵鬼居然把爱聊天的这个习惯带到了课堂上,上课也与身边的同学交流个不停,因为这件事情我与她进行过单独交流、进行过严肃的批评、甚至与家长进行过严正的沟通,可都无济于事。就在我和班主任老师无奈至极的时候,一节课前故事分享会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爱聊天的孩子,她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吸引了全班的小听众,就连平时上课时最爱做小动作的同学也被吸引了。她的当众表达能力出乎我的意料,我突然想到,这不就是这个孩子的闪光点吗?多么宝贵啊!于是,后来的一节展示课,我提前引导她课上发言的技巧,并嘱咐她这节课的成败全靠她的表现了。果然,在课堂上,她全神贯注的倾听我的每一个问题,认真组织自己的每一句话语,每一次发言都精彩极了。这节课上她获得了最多的字卡奖励。一下课她就又凑到我的身边“马老师,我是我们小组获得字卡最多的人……”“是呀,老师要表扬你,这节课通过自己的努力给我们班争了光!给你点赞!”从那以后,这个孩子上课回答问题的次数多了,与同学私下交流的次数少了。后来我又告诉她:“你特别喜欢跟老师聊天对不对?我们这样吧,以后我们上课时间聊,就聊课堂上老师提问的问题,这样我们可以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到咱俩的聊天中。”她爽快的答应了……
        王晓春老师在书中也提到了表扬绝不是随便夸奖。表扬不可简单化、表面化。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特别是发现那些连他自己都不曾觉察的优点,以免自己的表扬长时间地停留在低层次地简单重复上。有的孩子有同情心,有的富于正义感,有的思维敏捷,有的质朴诚实,有的孝敬父母,有的善解人意,有的长于人际交往,有的办事果断,有的意志坚强......如此等等,凡是社会公认的好品质,都在表扬之列。表扬还有动机问题。如果表扬仅仅是为了哄孩子高兴,以便他听我指挥,那是比较庸俗的。表扬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使学生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增强自信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