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庆春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双凤中心小学 231131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其核心素养是学生的生活实践智慧,生活实践智慧存在于生活之中,只有通过深度学习才能获得。深度学习之“深”,并不在程度的“深”“浅”,而在性质的“深”“浅”。它没有某种固定的模式或方法,而是强调教师要用恰当的方法去激励学生学习。积极利用校内课程资源教学改革措施来优化学生的德育理解,为学生的未来成长打基础。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校内课程资源;利用
【正文】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就是为了优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与品格发育而开设的一门课程,但是却一直没有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则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并不十分看重学生的自我理解,而是过度关注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传播进度,使得小学生无法及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去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现在,德育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之首,各学科教师都要承担起优化学生思维品质与道德发育的时代教育责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施校内课程资源有效利用十分重要,便于小学生积极代入自己的人生体验,引导学生反省自我、改善自我,使其成长为心智健全、道德高尚的小学生。
一、凝练学科观念,注重师生对话
深度学习要“深”在学生的心灵里。虽然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但并不是让学生自学,课堂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真心诚意把学生当作主体,把自己看作是服务于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通过师生间多元、有效的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对小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不是要求学生把规范条文烂熟于心,而是注重在生活的情境中给学生以熏陶和感染,在真实的生活情境里形成学科观念,培养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引领者的教师,要积极创设生活情境,发挥学生参与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个性体验,在师生、生生间的多元化互动对话中,对比、碰撞、互补,从而形成道德逻辑,强化道德认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例如,教师在教学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8课《我们受特殊保护》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走出困惑,明辨是非,教师可以将“泰州一男子为得到新手机,教唆未成年人去卖场偷手机”“温州一13岁男孩遭母亲家暴,身躯伤痕累累”“课间,两名男同学欺负另一名男同学,这一幕刚好被摄像头拍下”等案例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以“我来当‘法官’”的形式,判断案例中的做法是否正确,并为案例中的同学支支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课堂上,学生积极探究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师生、生生多元对话,在思考和辨析中提高学生知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意识。
二、重构教学内容,打造思辨课堂
深度学习要“深”在学生认知、非认知、对自我理解、社会理解和他人理解等方面。深度学习摆脱了事实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和知识观,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解决真实问题进行可迁移学习,走向理解本位的知识观。深度学习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的学习和理解,即不能仅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探究“为什么”,学生学到的不是固化的知识。
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及问题解决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核心素养和非认知核心素养都得到了发展。认知核心素养对应问题解决,而非认知核心素养对应合作,这样一来,既有合作又有问题解决。
此外,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创设思辨情境,将生活的矛盾冲突带进课堂,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教师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呈现在课堂上,并进行适当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思维产生碰撞,产生思辨的火花,不断澄清价值观念,明辨是非黑白善恶,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自觉选择向善向好的道德行为,提升道德理性思维。在引导学生思辨分析时,教师要树立多元开放的理念,避免教条、固化的非此即彼的判断,要将事件放在不同情境下,引导学生多元理解、透彻分析。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辨析和思考,理解生活的多样性与多重可能的选择,学会生活实践智慧,学生的认知核心素养和非认知核心素养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开放学习空间,加深问题理解
深度学习还要“深”在学生的精神境界上。它强调教学的教育性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落实到培养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巧妙编排了许多绘本故事,然而,教材设计的这些绘本故事不仅仅是为了讲故事,教学中教师要正确理解运用和发挥这些绘本故事的作用,将这些绘本等静态化的学习内容设计成活动情境,开展模拟情境体验活动,努力将静态化的材料与学生生活建构联系;将材料中蕴藏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学生真切的个体体验,让学生亲历学科实践,通过模拟情境实践、活动情感迁移和换位思考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自我体验,帮助学生深化认知、建构精神。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绘本呈现故事中的人物强强的爸爸被拖欠工资,不知道怎么解决的情境,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强强,应该怎么办?”营造模拟情景,让学生与绘本中的人物进行模拟对话:“我和他的想法一样吗?”“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办呢?”……这样以模拟的方式,让学生急人所急,想人所难,从而能够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角度考虑,能想到运用法律武器解决问题,达成理解“法律是保护我们的有力武器”这一教学目标。再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9课《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时,教师可以发挥模拟情境的作用,让学生分组亲身体验做服务员、厨师、营业员等。在模拟体验中,学生把自己当成了服务员、厨师、营业员,模拟处理突发问题,解决矛盾纠纷,从看似简单的工作中发现不同职业蕴藏的学问与技巧,感受社会劳动者的辛劳与付出。在此基础上,开展拓展活动。当学生亲自参与体验时,便会自然而然地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从而解决生活中轻视普通劳动者的现象,强化了尊重普通劳动者的道德情感。这样的模拟情境,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空间,在这样深度的探究中,学生通过丰富的学习任务,参与体验,自主探究,知识与生活碰撞生成智慧。
【结束语】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在知识传播的基础上,加强对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仅要善于挖掘和运用多种资源来开展教学,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开启他们的智慧。最大限度的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营造为一个生机勃勃,受学生喜爱的、真正能让学生受益的新型课程。
【参考文献】
[1]马丽.法治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渗透[J].考试与评价,2021(01):89.
[2]陈友水.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体验式教学[J].教育艺术,2021(03):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