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方程教学的相关问题思考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张良国
[导读] 方程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张良国
        广西灵山县新圩镇佛垌小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   535412
        [摘要]方程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不断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小学是学生初次接触方程的时期,因此在此阶段,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方程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是不容忽视的工作。本文就小学数学方程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有关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简易方程;教学;对策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学习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充分掌握数学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其未来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数学中的方程内容,注重学生对方程的思想方法与价值的感受,将解方程与列方程解决问题放在一起教学,使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能给为学生实践能力的进一步增强提供保障。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用的都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的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学生难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当前课程改革工作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教师需要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教育教学的本质,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方程教学中优化教学方法,首先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方程的性质和意义,这样才能使学生正确运用方程,不断提升学生积极性,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际中的运用。
   一、巧借天平原理,掌握等式性质
    正确认识并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方程的基础,只有做到对等式意义的准确理解,才能够明白方程不同部分所代表的含义,进而正确解题。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且初次接触方程的学习,那么教师就需要利用与学生能力相匹配的方式引导其正确理解方程的含义。方程是以等式的形式呈现的,那么教师可以通过天平为学生进行演示操作,使学生借助天平的原理掌握等式的性质。首先,教师在天平的右边放一个茶壶,在天平的左边放两个茶杯,使天平达到平衡的状态。然后,教师再提出问题:如果在天平的两边各增加一个茶杯,那么天平还能保持平衡状态吗?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这样能够使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与猜想进行结合,并激发其探索欲望,主动参与到对知识的探究中。最后,在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后,教师可以请学生走上讲台进行验证,这样能够使学生的认知逐渐清晰,并逐渐改变天平两边的物品,如各减少一个茶杯,以及各增加一个茶壶等,让学生在反复的实验探究中感受等式的性质。这样的实验操作能够向学生清晰地传达方程的基本性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方程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学生通过对方程基本性质的正确认识后,就能够为其解方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先翻译题目,再解决问题
        小学阶段的方程学习中,会出现一些涉及实际生活的问题,部分较为简单的题目可以直接采用算术的方法进行解题。

为了使学生不断增强对方程相关知识的掌握,许多题目会提出必须运用方程解决的要求,这样就会使学生感到困难,部分学生还会产生逃避的心理。为了使学生习惯于利用方程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翻译题目,将题目的内容不断简化,这样才能够有效降低题目的难度,帮助学生顺利使用方程。例如,对于这样一道题目:坚果厂计划生产7200公斤坚果,已经生产了4个月,平均每个月生产坚果1200公斤,余下的每月生产800公斤,问还需生产多少个月才能完成任务?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用一支笔将最后的提问覆盖住,首先认真阅读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题目中包含的等量关系,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解读列出一个等式,这样能为学生运用方程解题做好前提准备。当学生完成了列等式后,教师再对等式进行分析,与学生探讨这个等式两边是如何进行组合的。最后,教师再让学生拿走覆盖住提问的笔,根据提问以及等式对该题目进行解答,这样就能够顺利引导学生完成方程的应用,从而逐步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实现方程教学的目标。
   三、学会灵活处理,加强观察和对比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小学生所学习的简易方程大多是依据运算关系完成方程的变形,本质上采用的依然是算术的思路。在当前新课标的背景下,学生需要在理解等式基本性质的前提下完成解方程学习,这样就为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方程的教学前,需要利用一定的时间为学生深入讲解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强化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理解和认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运用代数方法解方程,这样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学生在未来进入中学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例如,对于这样一道题目:一个笔记本原价为a元,在优惠了4.6元后,现价为9.9元,请问该书包的原价是多少元?有的学生可能会列出等式“a=9.9+4.6”,而有的学生可能会列出等式“a-4.6=9.9”,此时教师再让学生寻找这两种不同等式的相同之处,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两个等式都包含了“9.9+4.6”这一元素,进而找到两种方法的“异曲同工”之处。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同时理解算术方法和代数方法在解方程中的思想,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多样化的,推动学生探索欲望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方程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与学生中学阶段的学习息息相关。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方程的教学中,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根据方程的意义,从等式入手,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方程、理解方程,不断打开学生在方程中的思路,进而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还需树立与学生共同进步的理念,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将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结合起来进行思考,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发光发亮创造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史宁中. 方程思想及其课程教学设计[J].课程教法,2016(09):29-31.
        [2]郑毓信. 数学教学与学会思维——“教数学、想数学、学数学”[J].小学数学教师,2017(09):5-8.
        [3]吴波. 探究小学生不喜欢“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原因和对策[J].小学时代,2017(10):2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3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