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蓉
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沿江小学 524500
摘 要: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当前数学改革中一项最重要的任务,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注重课内外结合,重视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是有效落实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内容范围很广的数学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或被认可的定义。但总体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的素质,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有效落实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本文旨在探讨数学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落实的一些策略。
一、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北师大版本的教材在编写上,有很多优点,比如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小组合作交流,等等。同时也存在不足。比如数学概念理解,教材往往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义,不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准确性的理解,造成概念理解不清,出现解题错误。最后会影响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
1.重视数学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2、5的倍数的特征》时,教材里对奇数和偶数的定义,是比较笼统的,教材是这样呈现的:像2、4、6、8……这样的数,也叫偶数;像1、3、5、7……这样的数,也叫奇数。所以,整数0还是不是偶数呢,就让人模糊不清了,对学生更是难以理解。而人教版教材是这样定义偶数的: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0也是偶数,这样一清二楚。所以,我在教学这个内容是,就采用了人教版本的说法进行偶数和奇数概念的教学,直接清晰地呈现数学概念,
2.注意知识系统性的教学
北师大版教材还有一个更大的不足,就是把一个整体、系统的知识割裂开,让人难以适从,初衷是降低了学生学习难度,但殊不知这样学习起来学生更费劲,往往前面的知识还未掌握好就搁下了,再过了一个学期或一两个单元,再来学习同单元的知识,割裂知识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整体性的把握。比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中,“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内容,本来属于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里的知识,但教材把它编入了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这单元里了。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是采用了人教版的教材编写顺序进行教学,把“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放在第三单元一起教学。
二、关注思维发展,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数学能力。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学习的兴趣、数学的成绩以及自身数学素养高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缺少了思考,学生的数学成绩不会更进一步,也不远走得更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推理、判断、概括等等,而不是学习简单的模仿,机械的记忆。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有这样一个问题:沿着一面墙,用篱笆围一个梯形形状的养鸡场,已知篱笆长30m,梯形8m,求养鸡场的面积。这是一个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因为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但这道题只知道梯形的高,梯形的上、下底是求不出来的。如果教师直接讲解,可能有不少学生能够听懂,但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会束手无策了。
所以,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思考的: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题中还差哪些条件?能不能求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如果不能,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能不能求出?知道了梯形的上、下底之和与高,面积是不是可以求出来了?之后,我再引导学生画图,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上、下底与高,这样一清二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当然学生思路卡壳时,适时给学生点拨,引导他们变换思路,从不同的方向思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也是有效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措施之一。
三、课内外结合,重视数学的应用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数学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1];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要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除了在学校的环境中学习外,家庭、社会环境的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利于落实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1.在生活中“悟”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无处不在。在生活中,家长应该有意让孩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如:家长带孩子去超市买东西,就可以有意无意地指导学生看商品的价格,选购更划算的商品,称蔬菜的重量,计算商品的价钱,等等。又如,在做饭时,和孩子一起商议,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才能更快做饭,炒菜。让孩子统筹安排时间,感受数学应用的魅力。像这样,让孩子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感受数学,孩子就会渐渐拥有一双数学的眼睛,用数学的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学会用数字解决问题,表达自己的思想。其实这就是使孩子潜移默化的形成数学观念,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问题,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素养[2]。?
2.在家里“做”数学。?
“做”数学可以是在家长的指导下,和孩子一起玩数学小游戏、做数学模型等。从游戏与制作中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和孩子一起玩七巧板、搭积木、转魔方、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纸盒等等。又如,在教学五年级《展开与折叠》这一课时,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制作多种长方体和正方形的展开图,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一共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物征。通过做中学、玩中学,培养孩子的空间观念和动力操作能力,帮助孩子在玩中探索数学知识[3]。?
3.在生活中“用”数学。?
有用的数学才是最有趣、最有魅力的数学。在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很大程度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因此,生活中“用”数学也很重要。例如,在街上买水果时,和孩子一起商量100元钱能够买哪些水果,各买多少千克,或者买哪种水果比较划算;去旅行时,和孩子一起规划旅游路线,一起订购酒店、车票、门票等,怎样做到省钱、方便、快捷。等等这些,孩子会非常积极、主动、认真地完成这些任务,他们会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充分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逐渐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结语
总之,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当前教育改革最热门的话题,为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前进的动力,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有深度,更有广度,更能体现一切从孩子出发,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的学习,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祖国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2001.
[2]张奠宙.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曾万强.谈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落实[J].教育教学论坛,2018(17):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