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管理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莫巧玲
[导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外部环境和办学条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莫巧玲
        浙江省温岭市石桥头镇中心小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外部环境和办学条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师生在学习方式、偏好及发展评估等诸多方面出现了明显的代际差异,过去相对单一的德育管理经验很难应对当前复杂的德育问题,应展开中小学德育管理一体化科学性实践研究。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管理的策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管理;策略研究
引言
        简单来说,学校德育主要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的道德与思想施加系统的影响,并使学生通过积极的认识与践行,逐步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标准的教育活动。德育是教育工作的灵魂,尤其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是将德育摆在了首要位置,在这样的背景下,无疑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实际情况来看,德育主要着眼于学生人格素质与思想品德的发展,反映出了教育活动的主要目标与归宿。因此,德育活动通常需要贯穿于教育实践全过程中,并对教育工作起到统筹作用。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德育目标制订忽视现实性和层次性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现实生活中,学校德育目标的制订没有很好地结合现实,过于理想化。这体现在我国中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上过于重视德育对社会的价值,轻视甚至忽视了个人本位,忘记了人的主体特性。德育目标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导致脱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虽然重视学生的共同特性,但也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德育目标设置太过宏观,无法因材施教,这弱化了德育的层次性。
        (二)学校德育评价方式较单一
        目前,中小学学校德育课程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体现在学校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最终依据。在“唯分数”的评价体系下,老师所带班级的平均分、高分人数成了学校评价和考核教师的标准。在这样的标准下,导致教师评价学生也只看重成绩。事实上,只考虑学生的考试分数的评价标准是十分不合理也是不全面的,把成绩高低与品德好坏划等号的方式是片面的。这样的评价方式一方面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挫败感,另外一方面会导致学生只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自身品德的培养。
二、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管理的策略研究
        (一)完善德育课程体系
        德育课程是开展德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德育课程的合理性,会对德育活动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在新时期的中小学德育中,为了提升德育活动的效率,必然要对德育课程体系加以改革,以此来构建能够反映时代精神以及学生兴趣特点的课程体系。需要指出的是,这不是一种单一的强制性的课程内容,而是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道德价值体系。在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中,笔者通常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德育内容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和转化的,并且要具有鲜明的情境性。

这样一来,可以使德育内容具体可感,并且容易被学生接受;第二,保障德育课程是开放和生动的,从而不断为德育课程注入新的意义与内容;第三,将德育课程植根于现实生活,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对德育知识准确加以诠释;第四,改变结论性的德育课程,将其转变为具有讨论价值的德育话题。
        (二)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与专业水平
        将我国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德育教学相结合不但可以大大提升中小学生的德育教学效果,还可以起到传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但是中小学师资不足也是造成德育教学效率差的重要原因。所以学校要想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就需要重点增强学校优秀文化教师的储备。学校可以从师范院校教学、教师资格考试与现有教师的培训工作进行。首先,学校在培养优秀文化教师时应重点培训教师与教学科目有关的文化内容,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培训是提高德育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因此只有教师具备积极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致力于自身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提升才能够加强我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学的结合效率。
        (三)关注学生实际情况,实行生活德育
        一个人品德的形成都是“知情意行”的渐次发展和相互作用与影响的结果。德育既要关注学生现有的道德水平,又要正视其与目标水平之间的差距,并将它们填补起来。德育方式不应该只是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并且引导学生自主构建,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和情感,然后在实际生活中自觉践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素材,这样可以让抽象的德育知识与现实相结合,并让还未完全发育成熟的中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其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德育资源,只有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道德素材,让德育回归生活,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才能更好地进行德育。实行生活德育,也扩大了德育的范围,让德育不仅局限于学校,德育也不再只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更是家庭和全体社会成员的事。
        (四)注重德育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和完善
        目前,我国的教育应试倾向比较严重,应试教育的落脚点是考试成绩,这导致德育课程的主要评价方式还是依靠品德考试。事实上,考试成绩只是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反映,并不能代表学生真正的道德水平。仅仅片面地去用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教师的教学能力,这样的做法无疑是片面且不科学的。德育课程的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除了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外还要多方面考查,比如加入对学生学习成果、学生成长过程的考查等。此外,中小学德育评价还可以采用教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评价和打分等方式,并且把以教师评价学生为主的传统的德育课程评价方式,变成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家长与教师共同评价的评价方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德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为此,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德育工作的普遍要求,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设计具体的德育策略。同时,随着教学情况的变化,还需要及时对德育策略进行调整与改进,唯有如此,才能逐步达到最优化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敬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融合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与方法[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34(05):244-246.
[2]张冲.新时期德育现状调查研究——以H区为样本[J].中国德育,2020(06):47-49.
[3]范建雄.新时期强化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J].山西教育(管理),2017(10):56-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