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农村留守儿童自信心培养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霍应学
[导读]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大部分的乡村人民因为社会经济压力的增大

        霍应学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新寨镇新寨中学  748211
        摘 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大部分的乡村人民因为社会经济压力的增大,不得不从传统的务农社会中走出来,背井离乡地去往各个大城市谋求一条生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务农经济不足以支撑乡村学子成长的高昂费用,也满足不了农民对于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但是由农民工离乡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却在引起广泛关注,乡村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的数量不断增长。本文将对于乡村留守儿童的关怀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自信心培养;
        乡村留守儿童中国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相比较于有着父母关怀的学生而言,留守儿童的学习长期处于社会封闭的状态。或许这部分的学生在老师看来十分的乖巧懂事,不吵不闹。但是在孩童时期,玩闹本就是孩童的天性。由于成长过程中,父母因为家庭经济的原因外出务工,致使乡村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应有的关爱,心中的苦闷也无法与父母及时的沟通。日积月累之下,乡村留守儿童的自信心不断缺失,从内而外的一种自卑胆怯的情绪不断地沉积在小小的身体之下,不仅影响着孩童的学习,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也有着很大的危害。对于此种类型的情况之下,处于乡村的教师处于教学一线中便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生活与学习中不断地发现乡村留守儿童的困难与需要,继而根据实践的情况总结出对于乡村留守儿童自信心培养的科学方法。
一、对于乡村留守儿童自信心缺乏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成长过程中的缺席
   对于一个人成长的一生而言,童年时期是无忧无虑的,那时候的孩童不会去考虑太多的人情世故,也不去思考生活的柴米油盐,所以这个时期的孩童更加需要的是父母的关怀和指引。虽然农村不少父母外出求生的时候都会委托家中的爷爷奶奶或者其他监护人来进行代替监护。但是由于血缘上的疏远或者隔代亲的过于溺爱而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当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缺席的时候,孩童对于外界的害怕、焦虑、抵触也将变得越来越明显,若孩子在学习或者成长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并且难以与其他长辈进行沟通的情况下,孩童的安全感将越来越弱,对于生活的意义也越来越模糊。而且由于乡村教育的缺失,没有大城市的信息流通便利,孩童们对于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感到难以理解。乡村长辈对于孩童学习的监督也比较散漫,使得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差。对于难解难懂的问题不愿意去深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当中,不愿意也不敢主动参与对于困难问题的讨论。
2.内心较为压抑,有着明显的排外情绪
         在乡村而言,不同的留守儿童有着不同的生活差异,在物质条件、监护人的不同导致生活的环境各不相同。但是无论哪一种孩童来说,对于父母远去心中缺少来自血亲的关爱的“孤独”是一样的,而孩童时期对于父母有着很强的依赖性,父母亲对于尚未成年的孩童来说如同顶上的一片天,为孩童遮挡住各种风吹雨打,所以在缺失“天”的庇佑的情况下,孩童内心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宣泄,由于父母亲务工的地方远离乡村,孩童对于父母亲的思念无法释放,在心中不断地压抑、沉积,而父母所拜托的监护人又不可能及时地发现或者照顾孩童细微的心理变化,使孩童出现了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

日积月累的情况下,孩童对于社会的期盼会越来越低,对于陌生人的关爱感到无所适从,这都是缺乏一定的自信心,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所导致的心理病症。在这样的情绪作用之下,孩子们的人际交往将受到了极大的阻碍,无法以正常的、合适的思维方式与同年龄的孩子进行交流、游戏。在集体交流下合作的学习氛围中显得格格不入。
二、初中阶段留守儿童自信心培养策略
1.教师的自我素养
     在乡村留守儿童离开监护人的家里到达学校时,学校对于孩童而言便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团体,而作为小型团体里的“领导人”教师而言,对待乡村留守儿童应注重自身的教师素养。不应当以一些侮辱性或者诱导性的行为对孩童的思想进行污染,留守孩童对于乡村的教师是保有极其大的希望,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其父母一定临走之际都会叮嘱孩子们好好学习之后走出大山,所以乡村的教师对于孩童来说,是与父母相聚的希望,是获得父母夸赞的希望。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不辜负学子与父母的期盼是这个职业所应当做到的基本准则之一。保持教师的自我素养,打好与孩童沟通的第一步。
2.多元化的课堂设计,增强留守儿童对于团体的参与感
        对于乡村教学而言,没有大城市中各种博物馆,体育馆等设施。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因而作为乡村教学工作的一线人员,应当积极设计多元化的课堂,根据孩童的不同特点和学习方式,照顾好大部分孩子基本的学习情况的同时,倾注爱心与时间陪伴乡村留守儿童。爱是不可估量的力量,有着巨大的能力,在课下对乡村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爱心,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乡村留守儿童的兴趣、特点、生活习惯方面的了解,设计一下参与性较强的小游戏,小实验等,让孩童与同龄人进行合作、探究。在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努力的同学们对于团体这个词语有着更加的认同感。在孩童们完成一项目标之后不要吝惜赞美的语言。对乡村留守儿童给予肯定的态度和关怀,使孩童心中有着一定的成就感,驱散孩童的自卑心理。
3.开展丰富的课下活动
        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有着广阔的天地。在这片天地上教书育人得天独厚便是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由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性,教师可以在业余时间组建孩子们进行野炊,郊游等课外活动。在活动中要求孩子们进行合作,教师也同样的积极参与进去,为提升孩童与教师的平和交流和情感互动打开一道宣泄口。在轻松,愉悦的课外活动之中,孩童更加愿意敞露自己的心扉,将生活中的困扰和不解展现出来。教师因对症下药,积极地去为孩童进行解答和帮助生活中的疑惑与困难,更不要虎头蛇尾,大张旗鼓地开展活动后不闻不问,在看见孩童与同伴不和谐的情况下置若罔闻,反而造成与预期相违背的结果。
总结
     随着乡村生活中的青壮年不断地离家外出,乡村里的留守儿童也在不断地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乡村问题不断发酵。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自信心的缺乏使得孩童不愿意在任何人的面前去呈露自己的弱势,导致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心理出现病症,对成长生活而不利。在关注乡村发展的时代前提之下,为乡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更应该保持着极大的关注,对于乡村教学的教师经过层层筛选,避免害群之马危害孩童们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巧萍,农村留守儿童自信心培养策略研究[J],管理篇,2014
[2]李伟,农村留守儿童自信心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2018(07)
本论文系定西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DX[2020]GHB411)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