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南南
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
摘要:在现代社会,教育已经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运用教育技术参与教育教学过程成为常态,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是当下学科教师所要面临的教学实际。本文针对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现实,提出一些思考,旨在明确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不是未来之事,而是当下之务。信息技术素养是现代教师所要具有的素养。远古人类使用火、使用石器从野蛮走向文明,这是工具发挥了推动作用。当下的信息技术,互联网也是“工具”,如何在教学中合理、科学、高效地使用,应该是我们教师思考、实践研究的课题。
主题词:信息技术 学科融合
著者作为一线的语文教研员,在教学实践中,观察到许多教师还没有将信息技术的使用视为教学中的必备要素,没有将培养自身信息技术素养作为教师专业素养的一部分。在此,重申国家的相关文件,是想进一步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不是未来之事,而是当下之务。信息技术素养是现代教师所要具有的素养。基于此,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过程,需要有如下有几点考量。
一、信息技术应是辅助学科教学的工具
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的关系,我们可以理解为“以课程作为主体,体现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工具作用,是教育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具体体现”。信息技术的介入完全是为了教师更好地教授知识、训练学生的能力;学生更好地学习,获得更广的视野和更多的知识。信息技术的运用应该是为教学服务。我们只有认清信息技术的角色定位,认识到技术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才能正确地使用技术,通过技术来实现教育教学的实施和开展。
二、教师不缺乏技能,缺乏信息技术素养
目前教师对互联网络技术的掌握已是普遍,但对互联网、信息技术打破传统教学界限的意义却认识不够。相对于传统教学环境,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是一个开放、平等、民主、教学资源丰富的教学环境。互联网、信息技术使课堂有形界限变为无形,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走出”教室、学校、区域、国界。
三、信息技术的课堂应是探究型课堂
现代教育愈来愈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创造能力的挖掘,而思维能力的开发与探究能力密切相关。利用信息技术有效融合语文学科的教学,可以营造出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课堂,让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培育。
四、案例
教研叙事:由起始课“作家介绍”想到的
有一次视导听课,老师讲《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这是一节起始课。老师按照常规从作家介绍起始,课堂教学采用课前老师布置预习作业:查找有关莎士比亚的相关知识,上课时交流预习作业。上课伊始,老师先叫了一名同学上讲台进行交流。这名同学运用多媒体手段(PPT)向教室内所有人展示了她收集的作家信息,一张PPT、一张PPT地呈现,每张PPT上都是她辛苦收集的有关莎士比亚生平、秩事、作品、成就等内容,写得满满的。此同学在一张一张地快速读过。当读到第六张时,我观察了一下教室,一开始时,很多同学是坐直了身体在听,慢慢地松散了身体,或低下头,或眼观他处。这位同学呈现完所有PPT后走下讲台。老师又叫了另外一位同学上讲台进行交流,内容与前者大致相同。这时,我感到课堂里的空气好像少了许多,有一种让人困倦感。当第二位同学读完PPT时,课堂时间已过去了大约7分钟,老师没有对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点评,便开始了正式讲课,让同学们打开书,学习《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这时我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很多人机械地打开书,按老师的要求,齐读课文。朗读完后,又跟随老师开始分析、解读课文……往下的课,我的注意力始终不能集中,观察整个班级,很多同学如我一样,但授课教师似乎茫然不知。我和同学们终于熬到了铃响。下课时,我问其中一位同学:“为什么第一位交流同学读到第6张PPT时,你的头低下,看别处了。
”他很平静地说:“老师,她读的那些我都知道。我查的东西比她查的还多……”
课后我做了反思,这节课从老师的讲解看,可谓认真备课;引导学生文本分析,可谓循循善诱,造成后面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应该就是开始作家作品介绍的教学环节。为何这个教学环节,会影响到整堂课的学习效果。我想原因有三:
第一,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老师是否考虑到它与后面教学的关系。我想,老师是考虑到的。因为我们进行文学作品的赏析,需要“知人论世”的阅读方式。所以,老师才会给学生布置“课下找查有关莎士比亚的知识”这样的课前作业。但为什么一个正确的教学设计,却没有达到好的效果?学生课下所学与后面的作品赏析不能融合,这就是教学契机捕捉问题了。我听完课后,始终认为这个教学环节与后面是脱节的,是有些水和油不溶的感觉。如何让此环节与后面的教学环节融合,正是教师教学设计中应该考虑的地方。
第二,面对信息时代,我们教师如何使用好“信息技术”这一工具,是要认真对待的。在我看来,这个教学环节教师没有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只是粗浅地滥用。在当下,教师和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是一个常态,如何让学生使用好这一工具,是需要我们教师反思的。学生课下查找资料或是网上搜索,或是图书馆查阅书籍,教师不能放任自流,教师要进行必需的指导和必要的任务安排的。因此,如何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学习任务,看似虽小,却是非常有益于学生发展的。在当今海量信息时代,学会搜索引擎,并合理、有效使用,对于学生未来学习、工作都是有益的。
第三,交流环节,如何让发言同学与听讲同学更好地进行互动,让彼此有所收获,这是教师应该思考的。现在许多的交流互动,看似热闹,但在课堂学习效果上往往出现“热闹是他们的(发言同学),我(听讲同学)什么都没有”的现象。如何避免此类现象的出现,需要我们教师的智慧。只有交流双方互动起来,才能产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针对这一教学环节,课下与教师交流,提出如下改进意见:
(一)修改“布置作业”内容,创设情境,加入一些要求
围绕《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这篇课文,找查有关莎士比亚的知识。
(修改的目的是在海量的信息中,明确方向,找有用的东西。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搜索引擎,教会学生面对复杂的信息时,找有用的东西,而不是漫无目的浪费时间。)
(二)制作课件要求
交流时使用多媒件PPT时,每张PPT上的文字,不得大段粘贴,可以使用图片、思维图表来呈现。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此项能力的培养,对于部分学生未来发展是非常有用的。能做好一组具有“图文并茂、言简意赅、一目了然”特点的PPT,需要学生有很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平时教学中教师是可以完全渗透的。
(三)课堂发言要求
交流发言,每人一两分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对于学生的发言,目前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评价的随意性。对此,教师应做出交流的评价量表,这个评价量表作为每次发言时的评判,由听讲学生记时、按评价表打分,可分小组进行,发言同学或自荐或者学习小组推荐,也可由教师安排一些不爱发言的同学,给其口语交流的机会。
远古人类使用火、使用石器从野蛮走向文明,这是工具发挥了推动作用。当下的信息技术,互联网也是“工具”,如何引导学生合理、科学、高效地使用,应该是我们教师思考、实践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茅育青.《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