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美平
浙江省温岭市新河镇高桥小学
【摘要】作文教学,历来是一个负重的话题。老师觉得难教,学生更视作文为畏途。纵观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学生写作文热情不高,“凑、抄、套”现象严重。我觉得要想改变当下作文的这种现状,就应该要规范我们的作文指导模式。化“凑、抄、套”现象为“思、写、评、改”的作文指导规范。
【关鍵词】作文指导 教学规范
有位作家,曾用这样的一幅对联形容作文时的情景:
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
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
作文怎么写,写什么?作文教什么,怎么教?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不轻松的话题。纵观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教师觉得难教,学生更视其为畏途。将作文视如豺狼者有之,厌烦写作,视写作为负担者有之;学生一提笔就是假话、大话、空话,甚至有些就是拿范文中的文字,或者胡乱摘抄、随意加上去的也有之……我认为:要改变当前作文现状,我们应该规范作文指导过程。化“凑、抄、套”现象为“思、写、评、改”的作文指导规范。
一、作前指导,拓宽习作思路
生活处处皆素材。教师可以利用写作前指导点拨思路,使学生觉得眼前豁然开朗,感到有事情可以叙述、有感想可以发表、有感情可以抒发,使学生在写作文时不再是“双手摸白纸,无病也呻吟”,而是应该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1.唤起生活经验
“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生活中的事物,并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形成一个时时更新的庞大素材库。在写作文时,只要唤醒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在作文要求的前提下找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加以描述,就是一篇篇情感真挚的好文章。
曾经尝试着让两个同年级班级的孩子们来写一写父母之爱。一班看到题目后直接写;而另一班则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平日的生活,回忆交往过程中细小的动作表情以及简单的话语。于细微之处见真情,用心去体验那份浓浓的父母之情。结果,被唤起生活经验的这个班级,作文的质量明显优于另一班。《唠叨的母爱》、《爱的不同表达》、《甜甜的“蜜糖”》、《牢牢的防弹衣》、《无声的语言》……批好的文章随之而生。由此看来,如果教师能在写作前引导学生处处留心,仔细回想,当他们能以审视的目光来看待生活的时候,必然就会有真挚的情感流露。
2.开拓创新思路
一篇好的习作除了要有真情实感之外,还必须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有了生活素材,并不等于有了作文。一般来说,没有经过思考的口头语言就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随意性比较大,没有过多的修饰,句子也比较短小,多用白描,想到了就说出口,这是较低层次的言语水平。我们要采用多种策略和方式,力求使学生的口头语言进一步提炼加工,学会谴词造句,谋篇布局,转化成质量较高的书面语言。写的过程就是思的过程,立意构思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拓创新思路,引导学生撰写有特色、有新意的好作文。
(1)同一题目不同材料
为了培养学生的不同寻常的思维,教师在习作指导时,应该注意引领学生围绕同一个题目朝不同的角度去选择材料。如写人物,教师可引导学生多角度选材,从性格角度、神情态度、习惯性动作或语言、人的工作职业等方面考虑。同一题目从不同角度选材,学生有了发散思维才能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有一学生对着自己的妈妈一连写了四五篇文章才罢休,《勤劳的妈妈》、《家里有个“急性子”》、《妈妈学驾驶》、《妈妈终于笑了》,在这样一个系列里,她从不同角度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妈妈。不同侧面组成了一个立体形象,会使得所描写的人物更加饱满起来。
(2)同一材料不同主题
《画杨桃》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杨桃,那么我们每个人所看到的杨桃都是不一样的。而我们的学生通常表现为不会变通、思维太单一,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充分挖掘同一事物的不同性。就像同样是写下雨,有的写小雨的清新,有的写细雨绵绵时的美景,有的写连续的雨天所带来的各种坏心情,有的写小雨润物细无声。多种不同的立意,就是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思考,确立不同的主题,从而写出与众不同的习作来。
(3)同一题材不同体裁
根据孩子不同的思维特征和写作兴趣的各有所好,进行同一题材不同文体的练习,就能更好地让孩子发挥他们自己的长处,同时也能更好体会和掌握相同题材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了。例如写重年照片,我带领着同学们相互看照片、说照片,回忆着经历过的甜蜜童年。以照片为题材的我班习作竞然成为我校宣传橱窗里的主要内容,《照片里的童年》、《我要长大》记述了照片中发生的片断;《照片簿》说明了照片簿的形状用途等;还有一首小诗《看照片》:照相簿里,有个小妞,穿着红衣服,咬指头眼泪流。哎呀呀,羞羞羞!妈妈告诉我,这是我小时候。对于学生来说,不同文本体裁的训练,更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习作水平。
(4)同一语言不同情境
3500个常用汉字能汇合成数以千计的不同语言组合。生动、独特的语言使文章更精彩、眼前一亮。学生习些往往不善于在变化词句上下功夫,我们应该训练学生注意观察、积累,将鲜活的生活本身在语言的启示下富于变化、丰富多彩,使同一语言在不同情境下显示不同的含义。例如,作文指导课上,我呈现一句话:“你下午到哪里去了?我找了你老半天都不见。”让学生分别用焦急、生气、撒娇、神秘的语气来说这句话,然后想像在什么情景下会说这样一句话。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之后,他们兴致勃勃地写出了一篇篇生动有趣的文章。
作文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知识能力、思维习惯等的综合性的反映。在习作之前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学生的习作如果能从创新习惯、创新意识上有所提升、增强,那么不但可以提高习作水平,而且可以为学生以后的成长,为开拓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作中训练,力求一次成文
以往的课堂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在指导学生立意选材后,让学生花上近两节课的时间拟草稿,教师再批阅评讲,好多时候有些学生的作文都得推翻全来。我主张在习作中应该训练重在一次成文。指导学生不拟草稿。
创设情景动口,这是不拟草稿的必要前提。从小学生言语能力形成过程看,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的。如果说思维是语言的内核,那么语言就是思维的外壳。当言语动机产生之后,信息的多少、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言语成果和思维的质量。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验、生活表象,“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从而为语言表达打好基础。
1.开头结尾多训练
习作的开头和结尾,就是文章的刀刃。
我们可以在平时的习作课时进行专项训练,告诉学生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开头和结尾,必须做到开头提笔点明题目,结尾时总结文章的主要意思。开头训练的方法有:开门见山法。就是开头直接说明你所要表达的。描述情景法。就是开头先描述这件事情发生的一个情境,让别人能身临其境地进入。设问开头法。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一个问题,以此来引起读者的兴趣。结尾的方法有:自然结束法、抒发感情法、总结全文法。
2.教列提纲不马虎
好文章不仅要有头有尾,还要有精妙、跌宕起伏的情节,这便是整篇文章的精髓。而纵观我们学生现在的习作,“脚踩西瓜皮,写到哪里算哪里”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要我们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教学生在习作时罗列提纲。教师在教学生习作时,必须要求学生心中有一张清晰的思维导图,对针对性的情节构思训练,让学生明白哪里应该详细去描写,哪里可以一笔带过的;什么内容时要先描写的,什么内容要后写的,心中应该清清楚楚。还要注意故事要去寻找中间的曲折点,就像精彩的小说一样要一波三折才能吸引别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胸中有墨,也会做到有条有理。
三、作后批阅,立足多方评价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不注意细节,写作思路是“跳跃式”的,多数不成章体,写好作文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所以,评改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我总有这样的一种感觉:老师花费大量时间又评又改,而学生只是“瞥一下分数”就完事了。教师那么浩大的批改工作就一点都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怎样才能提高作文评改的实际意义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1.教师评价中获得经验
教师的批改讲评在作文教学中起到示范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习作的评析评论能力,如何才能提升教师批阅和讲评的功效呢?
(1)精批细改。这是以教师的批改为主,是现在作文批改的主要方式之一。用中国的一句古话讲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习作,通过实物投影出示在大屏幕上,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从文章的遣词造句、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等方面进行有效地修改。这样,学生对于整个修改过程能一目了然,知道每个修改符号所表达的意思。最后教师示范怎样写评语,肯定本次习作中的优点,用激励性的语言鼓舞学生,让他们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习作的重视,增强他们下次写作的信心,然后可以根据习作要求选择性地提出修改意见。
(2)当面批改。给学生改作文,其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面批。所谓面批,就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批改。当面批改,针对性强,便于因材施教。但面批会耗费我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进行。我们一般对问题是在太多、几句话根本讲不清,也不能拿出来评改的作文进行面批;对于写作能力较高的作文,当书面批改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这也需要进行面批。面批作文可以弥补老师批改和讲评课的不足,在面批的时候要注意尽可能讲解得详细一点,人员不要太集中,这样点面结合,让他们对修改的结果做到心中有数,以备接下来更好地修改。
2.同伴互批中提高能力
(1)以生为主,学生自改
学生是习作活动的主导,大力研究和加强学生的批改是当下小学习作批改的中心内容。学生自批,不但有助于学生评改能力的提高,而且在平等的氛围中,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他们习作的兴趣和水平。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智力健康的孩子都具有一定的自我监控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对学习的促进功能将越大。因此,在作文评价中,我试着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学生写好作文后上交前,要求自读作文,圈出自己认为最好的五个词语,画出自己认为最好的三个句子,然后找找错别字,并举等不足之处进行修改,自己认为可以了,自评结束,上交到组长手上。
(2)合作并行,组内互改
素质教育打破了师生之间单向的交流形式,而是逐渐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放的交流平台迈进,我觉得作文评价也该如此。我把组内评价与合作作文分组结合,五人一组,设一小组长,负责组内互评的协调和联系。组长于课余时间或者中午时间组织组员进行评价,每位组员必须在集体评价前把该文章仔细阅读三遍,在组内口头交流后,还要求写上几句简单的评语:可以指出不足的,也可以赞扬别人写得好的,最后还要签上自己的名字。组员根据评改意见回去修改;再组织交流讨论,组长检查落实情况后,全组一起讨论出此次习作中组员们的闪光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努力方向。最后,把评价修改完成的文章上送到老师处。
在学生分组互批后,给予他们一定的机会,与自己的同伴分享习作。“分享”是一种交流性活动,旨在充分调动孩子评价作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选择与同伴进行交流,一来消除了学生的顾虑,二在“分享”过程中,既可以了解自己习作的长处,也容易发现缺点,真正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学生互批后,教师还应给予他们一定机会,与自己的同伴分享习作。在“分享”过程中继续提高自己的评价能力。
我觉得学生的习作通过老师和同伴之间及时地批改、讲评,能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获得写作的教益,产生新的写话和习作成功的期望,推动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评后修改,注重提升实效
我一直告诉学生:精彩的作文是改出来的。为此,我也特别重视作文讲评之后的修改。我认为作文的修改有三个关键词:符号、评语、期限。每每抽空,我总会在黑板上抄下一段例文,同学间一起使用正确的修改符号进行修改,同时要求学生也能用正确的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批阅作文,我不单单只是给予分数,还会写上自己的评语:在周记本的批阅中我更是大胆采用了学生互写评语的措施。我认为仅仅只是知道一个作文分数是远远不够的,学会分辨作文更重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写?好在哪?哪儿需要改进?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写作的技能。
为了提高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可以把学生修改后的优秀作品展示出来。正如商品买卖需要多方为的交易市场,我们学生的习作成果也需要一个个展示的平台,让大家来交流认可,相互观摩学习,以求共同进步。
1.园地展示
在教室里开辟“习作园地”,把修改后的优秀习作张贴展示出来,让全体学生阅读。课前五分钟优秀词语展示,为学生提供大胆交流的机会。
2.发动投稿
对于班级里特别优秀的习作还可以帮助学生参与投稿,不但面向学生校刊投稿,还鼓励他们想温岭日报青草地、台州晚报、好作文等投稿,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作文竞赛。
这样每次训练,学生不仅掌握了习作的技能,也端正了习作态度,课堂练习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评分不是目的,通过评讲、修改,促进学生作文能力地不断提高才是作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我们相信,学生如果已养成了规范的写作习惯,教师就不必担心学生不会写或写不好作文。化“凑、抄、套”现象为“思、写、评、改”的作文指导规范,既适用于教师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也适用于教师指导所有学生写好自己的作文。
作文教学内涵很多,但负重不必太多,让我们轻装而行……
参考文献:
[1]魏玉梅.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写作生活化教学[J].天津教育,2020(2).
[2]李鸿艳.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下的习作教学实践[J].中国农村教育,2019(18):83.
[3]姜丽艳.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