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 体验 转变:以“节奏训练”课堂为例谈节奏感形成的学习路径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倪佩琪
[导读] 在音乐中,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

        倪佩琪
        杭州市萧山区闻堰小学   311200

        【内容摘要】在音乐中,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乐曲结构的基本素材,可以说节奏就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的源泉。每一首音乐作品里都有节奏的存在,没有节奏的音乐不能称之为音乐。而人的音乐节奏感是感受音乐的一种能力,是学习音乐的首要基础,是创造音乐的前提条件。培养良好的音乐节奏感是学习音乐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
【关键词】音乐 乐理知识 节奏训练 课堂实践
        从事音乐方面的教学工作已经有十年了,不管是以前在培训学校做专职钢琴教师,还是现在进入公办学校做音乐老师,我发现学生无论在学习钢琴还是学唱歌曲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那就是乐曲或歌曲的节奏不稳定,也可以称之为“音乐节奏感的不确定性”。
        在小学阶段,在音乐课堂中的学习大多都以模仿为主,对于一首乐曲或歌曲的节奏意识比较模糊,出现抢拍子或跟不上速度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音乐节奏感的准确性,学生总是“差不多”学会了,而没有真正学会,这就导致了“音乐节奏感的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不管是低段学生,还是高段学生,都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我在课后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反思,发现有三个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思考和实践的,并且可以把这三个方面变成三个学习节奏的阶段。
一、初识节奏,获取音乐感知。
        我们都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节奏无处不在,它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的源泉,每一首乐曲中都有它的存在。音乐理论中的节奏是指各音在进行时的长短关系和强弱组合,是音乐在时间上的组织。从宏观的角度看,它是音乐的“进行”,包括了音乐中的运动形态,既有轻重缓急,也有松散与紧凑;具体些说,节奏包括节拍和速度这两个概念,前者是指音乐规律性的强弱交替的运动,后者是指这种律动的速率。在一首音乐作品中,节奏包括音符及休止符的组合、拍子、小节、重音等关系。在音乐中所使用的节奏,是长短相同或不同的各音按照一定的关系组织在一起。这种特殊的关系就是节奏的各拍子的强弱规律,具有典型意义的节奏便形成节奏型。不同类型的歌曲或者乐曲都是由不同类型的节奏型所组成,再加上旋律,这样就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音乐。
   (一)音符“初体验”。
        不同的节奏型有不同的结构和不同的打法。学生在熟悉各种节奏型之前,需要初步了解和学习基本的乐理知识,即音符和休止符。音乐理论中的记谱法分为五线谱和简谱两种,在义务教育教科书中采用的是简谱教学,一个班里大部分学生是没有音乐基础的,用简谱形式进行教学对他们来说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
   (二)音值组合法。
        学生通过对各音符的学习,对常见的音符形式、名称和时值都熟记下来,把各音符用不同形式组合在一起,就成了音乐理论中的音值组合法。把所学的音符用时值划分出来,做简单的音值组合法。如图:      

(金字塔图示)
        通过金字塔型的图示,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音符个数的变化。把这些音符组合在一起,用简单的音值组合法计算各个音符时值,让他们能够更加理解音符时值的意义。
    (三)图形谱的直观感受。
     根据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文字上理解音乐理论知识较难,但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利用图形谱代替音乐理论知识,能够更加准确、形象地表达音符的含义,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音符的时值,并准确地唱出来,所以我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尝试着用一种圆圈图形谱(自创)来表示不同音符及其时值。如图:

(圆圈图形谱)
    用图形谱代替音符时值,用圆圈代表音符的拍数,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楚地感受和理解音符时值的变化。音符时值长,圆圈越多;音符时值短,圆圈越少。
   (四)组合关系的鲜明对比。
    构成节奏的其中一部分是指各音在进行时的强弱组合,其中包括重音、节拍、拍子、小节等。要提高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就必须弄清楚节奏中强弱组合之间的关系,即清楚鲜明地区分音乐节奏中的重音、节拍、单位拍、拍子、拍号。
二、丰富过程,体验音乐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三大要素之一,是音乐的骨架,是乐曲结构的基本素材。节奏以音的长短、强弱关系的固定性和准确性来组织音乐。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所以,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因此,节奏在音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此可见,节奏的训练在小学音乐课中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在第一阶段的训练过程中,运用基本乐理知识与节奏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确实使学生易于又乐于接受关于音乐节奏的学习,改进教学模式的同时,又达到提高音乐表现力与感受力的目的。
        学生经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对基本乐理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节奏的概念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与感受。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第二阶段,就是进行简单的节奏训练,感知音乐节奏,从而培养良好的音乐节奏感。
   (一)肢体语言的律动性。
    拍一拍:双手击拍(合与分)。合起来是半拍(一个八分音符),分开来是半拍(一个八分音符),拍一下是一拍(一个四分音符),拍两下是二拍(一个二分音符),拍四下是全音符(一个全音符)。
   (二)音乐语言的多样化。
    唱一唱:唱出音符时值。例如:拍一下唱一个音“da”或“ta”是一拍一个四分音符,拍一下唱两个音“da da”或“ta ta”是一拍两个八分音符,拍一下唱四个音“da da da da”或“ta ta ta ta”是一拍四个十六分音符等。
   (三)图形模式的形象感。
    看一看:看圆圈图形谱打节奏。在第一阶段教学中,我加入圆圈图形谱表示音符时值,一个圆圈是一拍,双手击拍代替了单位拍,圆圈中所出现的音符,不仅能够感受到节奏上时间的长短、快慢,也能够准确唱出不同的节奏型。如图:

   (四)节奏组合的规律式。
        想一想:组合式节奏型。在有固定单位拍的音乐中,每一拍都表示一种节奏型,一拍的单位拍有不同的节奏型,如:一拍一个(X)、一拍两个(XX)、一拍四个(XXXX)等,把单位拍里的每个节奏型组合起来,一变二,二变三,循序渐进地递增节奏型,一条节奏就出现了。
三、目标明确,转变节奏意识。
        经过反复尝试,学习节奏的理论知识和感受节奏这两个阶段是培养小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前提条件和必要过程。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没有节奏的音乐就好象没有了灵魂的驱壳,失去了音乐赋予的意义。节奏是激发学生内心潜在音乐敏感性的源泉。节奏训练不仅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还可以培养他们互相倾听、互相合作的能力,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能激发学习热情。因此,小学生节奏能力的培养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
(一)看谱唱拍的巧妙转换。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准确的掌握音乐节奏感,在学习一首歌曲或乐曲之前,我都会让学生把旋律换成节奏,并熟练地用击拍唱拍的方法唱出整首歌曲或乐曲的节奏。例如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片段)。
节奏:(用“da”唱节奏)  
 X X X X |X X XX X |X X XX X |X X X 0 |X X X X |X X XX X |X X XX X |X X X 0 ||
    (二)引词入拍的灵活运用。
    在熟练地掌握并打出歌曲的节奏之后,加入歌词,用准确的节奏模式朗读歌词。例如:   
 X X X X |X X XX X |X X XX X |X X X | X X X X |X X XX X |X X XX X |X X X ||
   洋娃 娃和 小熊 跳 舞  跳呀 跳 呀  一二 一,他们 跳得  多整 齐 呀  多整 齐呀  一二一。
   (三)由拍成曲的熟练连接。
        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就能达到效果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和实践去不断地学习和感受。通过不断地进行节奏训练,学生们的音乐节奏感明显地有了提高,学习一首歌曲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特别是对于新的节奏型,也愿意开动脑筋去思考,慢慢地去尝试着能够去自学唱出来,很好地提高了对音乐的感知,培养了自身的协调能力和创作能力。
        音乐节奏感的循序渐进就是学生积少成多的一个学习过程,通过节奏训练的音乐课堂实践,用“活动的教学”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在“一拍、二唱、三看、四想”的节奏活动中感受音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在乐于学的积极情绪中学好节奏,打好基础。节奏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初步感知音乐,初步掌握演奏的一般知识和技能,培养音乐节奏感,提高学生的节奏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对音色、和声、曲式结构、多声部织体表现力等有多方面的了解。
        通过音乐课堂上的节奏训练,培养良好的音乐节奏感,让学生不仅仅只在模仿中去感受音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而是真正的学会了如何去准确地把握音乐的节奏,更加清楚地去感受音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为更深一步地学习音乐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又能享受音乐世界中的美妙。



参考书目:1、《音乐理论基础》 李重光编 人民音乐出版社
          2、《节奏训练教程》 上海音乐出版社
          3、《小学音乐义务教育教科书》 人民音乐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