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晓琴
郧阳区实验中学 湖北省十堰市 442500
【摘要】: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源泉,有句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一个人明白他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完成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教育期间,初中教育是
学生发展阶段最关键的时期,他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础,学生们的三观等各方面还不是很成熟。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这一时期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下,我们国家更应该认识到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道德;法治课程;教学;对策
前言
在我国,每年初中生打架、盗窃等违法犯罪案件就有很多,这说明学生并没有过多的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下,作为教师应考虑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在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阶段,教师应充分发挥指路人的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中塑造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本文针对初中道德和法治课程提出以下政策。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观念落后
目前为止,许多教师在上道德和法治课时,都采用直接灌输的方法,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是无味的,也不会增强法律意识。作为学生,教师在讲台讲课,一般学生都会做笔记,不会思考教师讲的内容,也不会提出疑问,更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面对教师教学互动也漠不关心。这些共同导致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缺乏活力,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学到的知识也无法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道德与法治课程也没有起到良好的作用[1]。
(二)教学设计脱离实际
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应充分对学生进行了解,既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要关心学生的社会生活部分,不要只注重课程的进行。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循序渐进。然而,当前现状在学生中反向并不热烈,教师提问学生不主动回答,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透彻,无法融入到教室的课堂教学中去,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三)教师的专业性不高
据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授并没有专门的教师,一般都是其它课程的教师给学生们上课,教师对这门课程的研究比较肤浅,教学也没有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很难从教师的课堂中提升道德品质,加上学生的认知能力仅停留在书本层面,这也间接的证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
其它授课教师并没有专业的知识,所以在教授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时就会一带而过,导致学生根本没有学到任何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时间一长,学生的兴趣也会越来越低,进而导致问题的发生,还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2]。
二、新课改背景下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策略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作为主体出现的,学生作为客体,就是处于被动作用;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也应该是课堂中的参与者;教师在课堂中应该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培养学生们的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地位,在教学中主动学习,在教师的引领下,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和实际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脱离教学实际和道德法治之间的关系,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爱好。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加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融入一些生活题材和实际案例作为一些参考内容,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更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诠释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意义[3]。
(三)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初中生一般都喜欢自由,思想也是天马行空,喜欢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对新鲜事物充满了未知的乐趣。作为教师,可以抓住学生们的兴趣特点,将所谓的道德与法治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去,利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方法,比如,在一次案件中,采用情景再现的方法,找学生扮演涉案人员,让他们更近的接近案情,更好的刺激大脑使理论转化为实际,给学生们敲响警钟。同时让学生们提出问题,教师给予解答,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课堂更有效率,教师还可以让小组展开讨论,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表达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最终加深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程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是极其重要的阶段,作为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质量,提高学生们的核心素养,积极在课堂中加入法律知识,使课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并让他们知道法律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深入贯彻学生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更好的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芸,卢志.彰显课程性质,导向立德树人——2019年四川省《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品析[J].教育科学论坛,2020(10):21-22.
[2]高娴.数字化平台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社会参与能力培养策略——基于“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课例的研究[J].教育观察,2020,9(11):142+144.
[3]何优优.眼中有光,心中有爱,手中有力量——防疫时期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拓展课程设计与实施[J].中小学德育,2020(0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