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预习方法指导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6期   作者:顾培红
[导读] 必要的课前预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发现新学内容中存在的困惑、问题、疑难等,

        顾培红
        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总寨镇逸夫小学  青海省  西宁市  810003
        摘要:必要的课前预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发现新学内容中存在的困惑、问题、疑难等,以便在课堂学习中结合教师指导获得深入理解;而且还可以指引学生对已学知识予以内化,进行再创造、再加工、再应用,为学生完备知识体系构建奠定基础。然而,就小学语文而言,由于其涉及的知识比较冗杂,尤其是一些基本的字词、语段等内容,都是学生预习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如果缺乏科学的预习方法指引,很多看似规划到位的预习活动开展,势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预习的针对性、目的性、实效性也难以凸显。预习自然成了学生课前学习的一种负担,甚至容易引发学生的倦怠心理。基于此,教师应加强对小学语文预习方法的指导,并借助诸多科学性预习策略的渗透,不断提升小学语文预习的目的性、实效性,使预习成为帮助学生更好学习语文,更好提升发展自己的有效途径,为实现对学生完备知识体系的构建而提供助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方法;指导;策略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小学语文预习的开展,则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与自学兴趣,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新知识之中的困惑与问题,实现对已学内容的内化与巩固。但是,由于很多小学学生自控力不足、认知体系不够完备,以致其在预习中如果缺乏科学、有效、充分的方法指引,对应预习活动的开展,势必难以达到预期目的。而且,很多教师在落实预习指导时,主要以辅助性预习任务为引领,以致预习的开展呈现模式化、套路化运作状态,并未起到衔接新旧知识、延展学生认知的作用。殊不知,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同、认知能力各异,以致其预习的开展,也应尽量做到“因人而异”,以切实强化对学生认知综合素养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落实小学语文预习指导时,应以学生认知现状为基础,并根据不同学习内容的特性与目标,就预习方法适时渗透,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认识到预习之于语文学习的价值与意义,并不断提升自己的预习能力,优化自己的预习方法,为构建系统化、完备性认知体系而提供铺垫。在预习的辅助下,逐步提升语文综合能力,切实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一、确立完备预习体系,增强语文预习的目的性
        预习是一项以自学为辅助,结合新学内容,有针对性、目的性、规划性的创新活动。只有建立一套比较完备、系统,具有操作性、目的性的预习体系,预习的预期目的方可逐步达成。而语文预习的开展,不仅是一项思维提升、认知内化的过程,更是学生视域拓展、能力提升的过程。既是对课前学习内容的系统了解,又是对已学知识的加工创造。因此,教师在落实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指导时,应以学生实际为基础,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构建起更为完备的预习体系,设计辅助性预习任务清单,将预习态度、预习内容、预习要求、预习思考、预设问题等模块融入其中,以实现对学生良好习惯与积极态度的培养。尤其在预习内容设计上,应着力突破一些学生通过自主努力可以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在熟读课文,掌握字音,了解大意等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获得提前掌控,并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设置的要求等,开展自学,在“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认知体验中获得预习过程中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使预习活动的开展向着目的性、多元化、发散性视域而发展。
        二、科学渗透预习指导,提升语文预习的延展性
        为了切实提升语文预习的针对性,教师应将常规预习与重点预习结合起来,在常规预习中完成读、画、查等任务;在重点预习中完成基本问题解决与自学体系构建。尤其在学生常规预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自读,对教学内容获得更为熟练、充分、完备的掌握,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即时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段等,并利用工具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解决一些基础性问题。

完成常规预习后,再结合预期目标与具体知识,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设计的任务,对教学内容开展深度自学,自主感知课文内涵,深入感知课文特色,获得思想、情感、认识的升华。例如,在开展《梅花魂》预习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设定问题:(1)文中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说说梅花的品格?“魂”是什么意思?(3)梅花虽是有名的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4)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课文是怎样来表达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的?(6)“梅花魂”的内涵是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就是什么?(7)本文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说说最后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随着问题的层层递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对课文获得初步感知与充分理解,为课堂教学深度推进提供铺垫。
        三、切实减低预习干扰,凸显语文预习的实效性
        课前预习本身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自学活动,其对于学生的参与意识、自控能力、学习兴趣等确立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如果教师在预习设计中不关注学生身心特性,一昧通过延长时间、增加压力、设置任务等方式落实指导,预习的预期效果自然难以实现,且极易诱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在开展预习指导中,应切实考虑不同学生的认知现状,并尽量兼顾其身心特性,多设置一些趣味性、延展性、探究性、实践性预习活动,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更好发展自身各方面能力与素质。尤其对预习中遇到的一些困惑、问题、挑战,应告诉学生多尝试几次,多找寻方法,以切实提升学生的预习自信,实现对预习实效性的强化。例如,在开展《月光》预习中,教师可以以做批注与找关联为引导,让学生在课文熟读中勾画、标注、记录自己理解过程中的困惑与疑难,以便于在课堂学习中和老师、同学研讨,来突破认知困境。随后,再让学生自主搜集与“月光”有关的素材,通过拍摄照片,搜集诗句,记录名言等方式,来拓宽学生认知视域,切实增强预习的实效性。
        四、结论
        总之,预习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其可以衍射至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切实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性、针对性、科学性也会产生积极作用。而且,科学的预习方法指导,势必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既避免了不必要的单一性、机械式重复,又优化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与认知发展。其可以于无形之中实现对学生视域的拓展、意识的强化、素养的塑造,将语文学习由被动推向主动,由随意推向自主,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塑造夯实基础。同时,对于学生在预习中所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惑等,教师也应根据不同学生现状,实施针对性指导,让学生掌握更为科学、高效的预习方法,并将其衍射至语文知识学习的方方面面,不断强化自身语文认知能力,切实构建完备认知体系,为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认知发展而奠基铺路。让学生在高质量、多元化、针对性预习的引领下开启全新学习旅途。
参考文献:
        [1]何美丽,耿加春.小学语文预习方法及指导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12):101.
        [2]陈爱妹,林光禄.提高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指导策略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6(19):40.
        [3]胡霞萍.有“备”而来,让预习摆脱“鸡肋”窘境——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3,2(15):44-45.
        [4]王春梅.磨刀不误砍柴工——谈小学语文预习的指导策略[J].考试周刊,2013(08):43-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