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6期   作者: 罗丽莎
[导读] 朗读是小学生阅读练习的起点

        罗丽莎
        广西河池市凤山县三门海镇月里小学  547602

        【摘要】朗读是小学生阅读练习的起点。语文教学中强调朗读的习惯历史悠久,朗读不仅有大声朗读,也有细细品味的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把书面上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从而帮助学生将文字和语言有效结合起来,形成“立体学习”的教学模式和效果。基于上述,本文中笔者就如何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为题展开研究。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能力;提升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兴趣
        朗读是一种具有艺术美感的阅读活动,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一般都是以教师的讲授和灌输为主,学生很少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机会。此外,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没有及时地进行创新。教师们一贯的讲课方式是让同学们死记硬背知识点,缺乏理解,因此这就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兴趣。而通过课上的朗读训练,能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而且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朗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有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刻理解
        对文章进行深刻的理解需要阅读者从文本世界过渡到作者的心灵世界,只有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联络,才能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而朗读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阅读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模范朗读并且教给同学们一些可用的朗读技巧,能使学生更加贴近作者的心理,进而进行文章内容的深刻理解。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朗读是一种由眼到脑再到口的思维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语言文字进行综合性的运用,同时也会得到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有位从教多年的资深语文老教师结合自己的经验指出:朗读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关键,同时朗读也是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水平的一个好方法。当然,朗读的好处远不止这些,还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性格,改善存在的心理问题,让大脑处于兴奋激昂的状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等等。因此,朗读活动的进行能够促进学生一系列素质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如何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学好拼音读法
        1.读准声母、单韵母、复韵母、特殊韵母、前鼻韵母、后鼻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如a,可以编儿歌:张大嘴巴aaa,日常生活中人们张大嘴巴发出的声音差不多都是a;如o,公鸡叫ooo,公鸡的叫声和o的发音相似;如d,可以编儿歌:马儿快跑ddd,马儿奔跑的落地声音和d的发音相似。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2.重点掌握翘舌音和平舌音的读法。广西人说普通话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平翘舌不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很多学生存在平翘舌音不分的情况很严重。所以在教学时应注重强调翘舌音和平舌音的发声方法。
        3.重点掌握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的读法。很多学生在上一年级之前甚至上幼儿园之前就已经在成长环境过程中学会说普通话了,但是家长并不注重发音是否标准,而更注重于会张嘴说话,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学生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不分。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孩子发前鼻音后鼻音的正确方式。
        4.重点掌握二拼音节拼读方法。例如,zhong是这样拼读的:zh-ong→zhong。先把声母韵母连着读,然后越读越快来帮助碰撞拼音。


        5.重点掌握三拼音节拼读方法。例如,huang是这样拼读的:h-u-ang→huang。让学生在两拼音节的基础上举一反三。
        (二)引导学生每天朗读,提升核心素养
        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教师每次在进行朗读教学时,讲解教学内容前都应留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养成每天朗读课文的好习惯。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需要特别强调,学生就能够自觉拿起书本进行朗读,从而提高学生朗读的自觉性、主动性。此外,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还能够及时发现学生读音是否正确,朗读是否流利等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耐心地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促使学生读出正确的读音。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认识更多的生字词,还能使学生把内容朗读得通顺、流利,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由此可知,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一定要预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朗读并进行指导,让学生自觉读课文并在朗读过程中自觉纠正读音,对文中精彩的段落进行反复朗读,对优美的词语、语句进行积累,有效增强词汇量和朗读能力,必然会提升全体学生核心素养和朗读效果。
(三)针对性训练朗读技巧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教学重点,朗读的过程是对文章理解、感悟的过程。农村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也不应当止于形式,为学生传授一定的朗读技巧也必不可少。不同文章、不同段落、不同语句之间的语气、语调、声音、节奏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都有所不同。学生也只有夯实朗读的基础知识、掌握朗读的技巧方法之后,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内容,否则朗读教学只能流于形式。例如在学习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这篇课文后,教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掌握裁缝和顾客的性格特点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语速、语调、重音等方面的变化增强对人物性格特征的表现,而旁白部分的朗读则要注意语气要更加平和,但是也要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再例如在学习《延安,我把你追寻》这一首诗的朗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诵每一句诗时,要从诗句所表现的画面和情感出发,再处理每一句之间的情感的转变和递进,丰富朗读中的情感表现:“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像茁壮成长的小树”这两句要求学生用轻柔而充满生机的语调表现,第二节“追寻你……追寻你……”的一系列排比句,则要求学生在从自然意象到人文意象的转换之间不断地加入激昂饱满的情感,从而引起下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文章的魅力之处,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师应注重自身朗读素质的提高,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传授
        对于小学生而言,正处于黄金发展阶段,模仿能力极强,在他们心目中,教师宛如知识的化身。所以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进行效仿的对象,其自身的朗读能力及朗读水平对朗读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的范读读得好,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灵的启迪,美的熏陶,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加强对自身语文素养、朗读能力的提升,在为学生提供示范教学时,以其饱满的情感、抑扬顿挫的语调,使学生受到感染,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引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另外,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通过朗读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加朗读形式的多样性,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指导学生在朗读中进行自主想象,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通过这些朗读技巧的掌握,学生的朗读能力一定会得到极大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综上所述,朗读指导对学生自身具有积极影响。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期间,需保证朗读环节的有效性,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都能融入到文章中来,理解作者的情感,根据自身对文章的理解,带有感情地朗读,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赵旭红.核心素养引领下农村小学语文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策略[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000(002):473.
        [2]刘爱琴.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家长,2019,000(031):P.112-1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