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6期   作者:李强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李强
        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灵城镇人民小学   2342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社会各界对于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意识正渐渐显露出来。学校作为学生们的第二个家,不但有传授知识技能的使命,还肩负着传承优良文化的重担。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是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更是国家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让学生们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引领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文化的发展过程,进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小学生年纪轻对于身边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在这一时期为学生提供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更有助于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其对我国文化发展的理解程度,增强民族自信心。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埋下一枚小小的种子,未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才能重视传统文化,将其代代传承下去。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问题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了,但部分教师并未真正认清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所谓渗透也只是表面形式上做做样子,学生并未真正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样子。其实,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大部分小学生还是缺少了一些阅历和胆识去了解传统文化。在小学生眼里一些色彩丰富,题材新颖的视频、动画、剧集更具吸引力,而传统文化仿佛就与“落后、陈旧、淘汰”画上了等号。
流于表面的传统文化教学无法真正起到渗透的作用,如果只是停留于字面含义而缺乏更深一层的思考,那么依然无法转变传统文化在学生心目之中的刻板印象。比如:在讲解古诗词内容时,部分教师只注重学生是否清楚现代文译文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到古诗词内容及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将古诗词看做“外文”一样的存在,只知译文全然没有了解古诗词的美妙之处。由于老师没有深度挖掘课本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导致学生没有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1]。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国家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并将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编写到了小学课本中[2]。近年有关国风、中国元素、传统文化也逐渐成为了年轻人喜爱和推崇的新时尚,种种迹象都在预示着我国传统文化正在逐步深入人心,弘扬传统文化之路任重而道远。小学生自身阅历较浅,在文学领域的积累很少,通过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沉淀心境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借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感受文化底蕴收获更多智慧和领悟。
汉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不只是记载和传承了前人的智慧,更以期独特的美感和富有深意的含义令无数文人心驰神往。在接触优秀文化时,小学生充分感受到汉语的魅力,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手段,既然学校是学生们的第二个家,又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启蒙者,通过语文教学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义不容辞。
现在网络信息科技高速发展,各个新兴元素、流行风尚和眼花缭乱的各领域的资讯正快速吞没着人们的生活,碎片化的信息更能抓住人们的眼球,而传统文化所能展现的平台并不多。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为学生们接触传统文化提供更多机会,引领学生们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学生们的心里埋下一颗火种,让星星之火得以在日后燎原。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结合课内课外资源
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局限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3]。语文教师应结合课内课外资源,为学生们塑造一个更为立体多元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

让学生们得以全方面多视角地了解和体验我国传统文化,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们一起欢度端午节时可以多为学生讲一讲端午节的由来,与端午节相关的故事。让端午节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节日,能够让学生们在吃粽子的时候联想起我国各地在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们一同将与端午节相关的诗词写成字帖作品贴在班级班报上,不仅深入了解端午节文化还能进一步了解古诗词知识。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能让学生们深切地感受端午文化,将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当中。
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网络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多便利,视频、图片、音乐等多媒体素材更是能为学生在课堂上营造出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课堂氛围。借助信息技术,将古诗词教学变得更为生动,带领学生们感受身临其境,深度还原古诗词的原汁原味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惠崇春江晚景》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赏析版视频,以动态视频为学生还原古诗中所描绘的图像,虽然这首诗所在的惠崇原画现已无从考证,但我们依然能够通过视频感受苏轼独特构思而形成的意境。借助信息技术让小学生们得以更为直观地了解古诗内容,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
转变教学理念
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过于陈旧,无法契合时代的发展,也无法贴合学生的兴趣取向[4],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明确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日常的语文课程紧密结合,在渗透的过程中要用心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切勿将传统文化教学流于表面而得不到有效落实,为学生提供真正能够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带领学生们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例如在学习《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一课时,教师在学生们查阅传统节日资料之前应为学生提供可行的查询途径,教会学生们查找相关资料的正确方法,并在学生们查阅的过程中及时给予帮助,为学生们预留出充足的时间自主探究我国传统节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大胆表达出来,与学生们一起梳理我国的传统节日。用一堂课的时间带领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传说、习俗、发展和演变等内容,培养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
帮助学生挑选读物
传统文化教学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其需要日复一日的积累和无数细节中的引导和影响。小学生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少之又少,为了帮助其养成热爱传统文化的好习惯,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挑选读物,使其能够更好地积累语文知识,丰富阅历,提升文化素养。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为学生提供读物参考,同时为了便于学生们接受,教师应多样化读物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在节假日等风俗习惯上,说明文条理清晰更易于学生理解;像剪纸、书法等艺术气息浓厚的传统文化元素,作品集可以为学生带来更为直观的视觉刺激;古诗词和京剧等小学生自身可能很难理解,需要译文的帮助,这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们推荐一些网上带有有声朗诵的解析版,降低学生学习时的难度还能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不能留于表面,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先辈为我们留下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财富,更重要的是继承和发扬宝贵的精神,这才是我们弥足珍贵的无形资产。我们不仅要亲身感受其中的精妙,还要将这些财富一代代地继承和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彩花.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文理导航(上旬),2021(04):18-19.
[2]王博娟.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思考[J].学周刊,2021(13):71-72.
[3]王汉梅,张敏.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路径[J].山西教育(教学),2021(03):13-14.
[4]樊甲彦.浅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当代家庭教育,2021(09):129-1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