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6期   作者:李梅
[导读] 小学生正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

        李梅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双凤镇文笔小学  553500
        摘要:小学生正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软硬兼施,既用严格的要求来落实,也用适当的奖励机制来推动,学生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其不仅能帮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也能作为一种行为习惯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包括学习习惯、思维习惯、遵纪习惯、书写习惯等,在教学中采用能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的教学方法,在管理中严格要求加上适当奖励。
        一、学生行为习惯的类别分析
        学生的行为习惯可以简单分为思维习惯、学习习惯、日常行为习惯三个类型。
        (一)思维习惯
        思维指导行为,学生的思维习惯直接决定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良好的思维习惯包括以下几点。
        1.批判创新型思维:学生在长久的学习中容易养成认为教材总是正确的,认为教师讲解总是正确的固有思维观念,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创造力,新时代教学提倡培养学生的批判创新型思维,为了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2.逻辑思维习惯:逻辑思维指的是对事物较为敏感,能理解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放在数学学科中说,其逻辑思维习惯可以理解为对数字的敏感,能正确对算式进行精简、化分等操作,能理解数学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3.形象和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抽象思维,使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并得出结论的过程。这两者相互对立却又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互转化结合的思维习惯,学生就能够用抽象和形象思维配合起来知识。
        (二)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的种类是非常多样的,生活中常见的有:
        1.学习时间习惯:有的学生习惯了拖沓,不能良好划分学习时间,总是在前面时间玩耍,将学习留在最后,临时抱佛脚,这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它不仅徒增学生的身心负担,有损于身心健康,而且降低学习效果。我们班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做什么事都不认真,而且在他身上有很多的不良习惯,我就帮他把影响他前进的“敌人”列在了一张纸上,如:早晨总是迟到,边看电视边写作业,作业写了忘带,完成作业拖拖拉拉等习惯。我与孩子交流 ,这些坏习惯如果不及时用适宜的方法改正,将影响我们今后的学习。对于这个孩子的习惯,家长也大伤脑筋。我通过和家长的沟通得知他在家长溺爱下形成了一系列的坏毛病,于是,便为他开了一张“药方”,让家长在家监督,我在校监督。通过一段时间后,孩子的这些不好习惯得到了改变。
        2.主动学习习惯: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思维放不开,懒惰,这样的学生学习往往没有创造性,学习问题较多。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求知的强大动力,是学生入门的先导,尤其是小学生,对数学知识是否感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用鼓励、表扬的方式去激励学生,还要用期待的目光、信任的语言去引导学生;更要用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去感染学生。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提问题:孙悟空分西瓜。悟空说:“我分给八戒1/3个西瓜,分给沙师弟2/6个西瓜……“孙悟空的话还未说完,八戒就大叫起来:“猴哥这样分不公平!”听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们来评评理:“孙悟空分得公平吗?”故事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团:“八戒分得份数少,是否分得少呢?”“两个分数谁大谁少该怎么比较呢?”这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就能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3.书写习惯:部分学生反映在书写上的习惯较差,书写不规范、书写扭曲、杂乱无章,不仅不能正确反映学习或解题过程,更是有可能误导自己。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首先必须从课堂的练习本和草稿本上抓起。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在练习本和草稿本上的书写也是正式作业书写的一个组成部分,应指导学生在练习本和草稿本上的书写也要按照正式作业本上的要求来完成,这样就为学生的认真书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他如没有预习、复习习惯,没有主动提问解决问题的习惯,没有课堂精神集中的习惯,没有及时改错的习惯,没有仔细审题的习惯等,篇幅有限仅简单说明,难以一一列举。
        (三)日常行为习惯
        日常行为习惯包括使用礼貌用语、遵守班级班规,遵守数学课程规则(比如按时交作业、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等)、不迟到不早退等,日常行为习惯是顺利展开教学管理的必要基础[1]。
        二、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策略和方法
        (一)采用科学教学方法
        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需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比如对于学生批判创新性思维习惯的培养,教师可以活用错误资源,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批判性学习,将正确的、错误的知识点放在一起讲解,慢慢提升学生的批判创新性思维,比如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关注知识体系框架的构建,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点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例如“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与“整数的加法和减法”就有较强的相似性,教师巧用化归思想、巧用一题多解、善用“互逆”、“互为倒数”等,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习惯有重大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注重思维的创造性。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教材介绍了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从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2。此时教师可以激励学生:圆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还能转化成其它学过的图形吗?通过学生在小组内的不断操作、反复验证,引导学生们发现:可以把圆转化成近似的梯形,梯形的上下底之和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高相当于圆的直径(即2r)。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还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而言之,用灵活而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而不是采用传统教育灌输式的教育。
        (二)软硬兼施,加强日常指导
        对于整体习惯的培养,采用软硬兼施的策略,首先看“硬”的部分,即严格要求学生,制定班级班规,加强日常指导,比如关注学生的书写习惯,教师引导教育学生正确书写,不乱写乱画,善于使用草稿纸,分类分层清晰罗列,加强日常观察,对于学生不好的行为习惯,教师一经发现要立刻喊停,并及时进行教育,避免学生下次再犯小学生还年幼,用严格的要求见效较快[2]。
        在此基础上,可创设相应的奖励机制,也就是“软”的部分,对于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放在班级内通报表扬,颁发优秀个人奖章,给予适当的奖励,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激励其他学生的表现欲望。小学生比较心非常重,设置奖励措施的效果也非常好。
        (三)精准了解,准确记录,过程化管理
        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所暴露出来的行为习惯问题也往往是多样化的,除了日常教育要加强宣讲和要求外,还需要进行深入的个性化管理,首先对学生进行精准的了解,了解学生身上的行为问题,对行为习惯的多个指标进行打分评定,准确记录,其次针对不同学生所展现的不同行为习惯问题,展开分类关注分类管理,让管理更加精准化,实时调整评分,实现过程化管理。
        综合来说,上面简单介绍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分类,以及分析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和建议,得知习惯对人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为重要”。结合上文阐述,日常做好观察和记录,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贾会荣.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 000(006):46-46.
[2]李谊英.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J]. 大东方, 2015(12):168-1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