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靖安小学 210057
摘要:当今社会,孩子在启蒙阶段的教育愈发重要。在小学各个课程中,数学作为锻炼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难度很大,这也对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教师要在授课中探索生动活泼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孩子从更加生活化的角度去接触数学、理解数学,引领孩子走上一条快乐学习的道路。
关键词:多元化;小学数学;快乐学习
随着全国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多元化的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已经逐步渗透到了小学数学教育当中,这也将成为未来小学教育的主流。多元化教学不但能激发出小学生们好奇爱学的天性,更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学习、思维、认知等能力。
1.多元化教学的优点
1.1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
以往的“填鸭式”教育,往往将重点放在教师的知识输出上。而多元化教育,则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学习反馈为导向,探索开发形式各样的教育方法。老师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
1.2方便引入新式的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黑科技”走入我们的教育,而传统的教育手段已经不能发挥出这些新技术的优势。多元化教育就为这些新的教学手段提供了优质的载体。比如,将基于5G的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引入到数学教学中,就可以更方便、更直观地展现抽象的数学感念,让原本枯燥的概念鲜活地呈现出来。
1.3 营造出良性循环的学习氛围
教师采取多元化教学,丰富教学方式方法,一改以往“自上而下”的单向传输教育,更好地与学生互动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好学的内生动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兴趣、有收获、有成就,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的良好学习氛围。
2.多元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策略研究
2.1.带入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情景是探索的源动力。我们将小学生引入生活情境,让他们带着问题思考,引导他们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小学生们认识到数学不是脱离现实的抽象逻辑,而是解决生活问题的有力工具。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举例,既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也可以更直观的说明问题。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学期》的三角形一章时,这一章节的授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三角形,能够分辨出三角形。
我们就可以给学生举例,像小红旗、三明治、三角尺等等。并引导学生将他们按照这个方法,记录下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三角形物体,再在课堂上讨论,指出学生找到的物品是否符合三角形,让学生们参与其中。
2.2分组开展讨论,引导学生学会合作
团队协作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技能,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也应该纳入到小学数学教育当中。小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随机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一名小组长,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讨论。针对小学生爱玩、纪律意识不强的现象,小学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引导,提前布置讨论任务,随时把握讨论节奏,结合实际施行奖惩。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学期》的比例一章时,让学生们分成不同的组,要求他们寻找生活中的比例,让他们分工协作、互相讨论、共同完成。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其间,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了解学生讨论进度的同时,引导他们碰撞出新的火花。完成任务后,教师再依次点评,对完成优异的小组进行夸奖鼓励,增强学生们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能力。
2.3采用新媒体手段,促进学生理解学习内容
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媒体手段进入到小学教育当中。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动画、3D建模等新技术、新手段,丰富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加直观、灵活得观察理解数学概念,能为学生们培养立体几何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学期》的圆柱与圆锥一章时,教师可以利用3D建模,让学生们在各个角度观察圆柱体和圆锥体,并在模型上标出相应的尺寸,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还可以将圆锥与圆柱之间的体积转化做成动画,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圆锥与圆柱的体积关系等。
2.4巧妙设置问题,引入新课程概念
在多元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们主动思考。教师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入新的课程概念。
例如,在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章中,可以为课程设置一个问题情境:孙悟空大闹天宫,在蟠桃宴上,摘了5个蟠桃,路上碰到3个仙女,蟠桃该如何平分呢?在这一问题中,学生们很容易就进入情境,主动思考,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感念。
结束语:
多元化教育已经渗透到了小学数学教育中,未来更是会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的主流。多元化教育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心理状态,能够引入更多教学手段,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常见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包含带入生活场景、分组展开讨论、采用新媒体手段、巧妙设置问题等,多措并举提高小学数学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幸世荣. 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中外交流, 2019, 026(048):286-287.
[2]唐世超. 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国际教育论坛,2020, 2(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