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与生活携手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6期   作者:程岚
[导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 《品德与社会》正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

        程岚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新沙路小学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 《品德与社会》正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体验,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认知。正如曾经有人说过的“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在如何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上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将生活引进课程资源。
        教学,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从看电视说起》时,这课贴近学生生活,由看电视引发的学生与家长矛盾普遍存在。而学生年龄尚小,一般没有很好的解决方式;同时,面对网络、书刊等众多媒体,小学生难以正确判断选择。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正面引导,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正确沟通与交流,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我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三个主要环节,分别配以学生在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三个电视栏目《江汉风》、《实话实说》、《快乐大本营》做标题,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江汉风》节目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一开课,我就播报热点新闻——“看电视的风波”,把小波和爸爸因看电视而产生的苦恼讲述出来,顺利导入本课的学习内容。再让学生就《江汉风》内容谈感受,然后结合自己情况说说父母对自己看电视的态度。继而请现场家长谈谈对孩子看电视的看法。我相机整合学生、家长的看法,组织家长、学生充分沟通。鉴于家长和孩子在第二环节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所以第三环节《快乐大本营》中,我指导学生与家长签订协议,并科学合理的安排看电视的时间和内容。告诉他们除了电视,还可通过更多的大众传媒了解世界,比如说网络、报刊杂志等,还引导他们优选大众传媒,对书上几个案例进行判断和分析。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让生活中的情景在课堂上再现。因此,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产生情感内需;以自身为主体,畅所欲言;与家长面对面,平等进行交流;现场合作定协议,学会平等合作,互相尊重;充分展示交流,让学生享受沟通的幸福。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二、让生活融入教学方式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魅力就在于它贴近生活,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随时可以感受,随处可以触摸。课堂上,教师可创设某种生活、学习中的情境,进行角色表演,仿真训练。如小交警指挥交通、拨打急救电话、路遇陌生人、消防练兵等,学生在表演中牢记知识,练就基本生活技能,在活动中提高生活能力,掌握自护自救的本领。
        在教学《祖国的宝岛——台湾》一课时,我从历史渊源、饮食文化、传统习俗和语言文字四方面入手,让学生更能感受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在介绍饮食文化时,同学们扮演成台湾餐馆的小老板,由他们介绍台湾的饮食,其他学生当小游客。孩子们兴趣盎然,不但表演了我要求的内容——介绍食品,品尝食品,还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了创造性发挥。有的表扬台湾小吃的美味;有的说出台湾也是使用筷子吃饭;还有一学生不由自主地说:“这不是和我们大陆一样的吗?”我顺势而导,让孩子们了解台湾与大陆根脉相连。明理水到渠成,轻松突破重点,学生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日常生活中的角色扮演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了对话,让学生融入了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又如在教学《爱惜粮食》一课上,如利用多媒体演示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左手抓一把鸡毛毽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毽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在交流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叫苦不迭,说是腰酸背疼,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让他们再来看种粮的过程。学生通过体验、倾诉、倾听,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这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三、用生活连接课堂内外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如教学《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了很多交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阻塞、污染、安全、占道、能源减少……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到底能不能解决呢?我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去搜集了第一手资料,他们还设计出治理方案:有建交通网站的;有一起合作写了倡议书的;有提议把退休老人组织起来,到公共汽车站指挥车辆进站的;有建议在人流大的地方,安排交警指挥交通的……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