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6期   作者:蔡俊荣
[导读] 近年来,许多中学都逐渐重视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蔡俊荣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石角镇石角一中511545
        近年来,许多中学都逐渐重视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大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但也有一些学校和部分教师不够重视这个问题,认为只要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在学校不出事就行了,至于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那就管不了那么多。我认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关心学生的成绩、身体状况、行为表现一样,是我们教师应尽的职责。下面我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现状以及教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现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前几年,我国有些学者曾经对中学生的心理状况作了调查研究。调查表明:中学生容易在学习、人际关系、青春期、社会适应和耐受挫折等方面出现心理问题。其主要表现是: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学习成绩不稳定,考试焦虑,情绪不稳.喜怒无常,难于应付挫折,心理闭锁,严重紧张、焦躁,有时会因极小的原因产生过激的自伤或伤人行为。 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中学生的比例超过了10%。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比例分别为14.27%、16.94%。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
        我在担任教师以来,也见到过不少学生经不起一些小小的挫折,比如说学习上一时遇到困难,受到老师的批评,一次测验考得不好,和周围的同学闹别扭等等,这些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却能使某些学生产生强烈的挫折感、无肋感或高度焦虑.出现逃学,离家出走以抗拒老师或家长。有的甚至小小年纪就感到悲观失望、孤独彷徨、忧伤寂寞、觉得活得太苦、太累、太没意思。因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二、中学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的教育,尤其是教师的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育态度正确,在学习上热心指导学生、对学生循循善诱、关心学生的成绩,在生活上对学生谦虚友好,和蔼可亲,理解、关怀、照顾学生,付出足够的爱心、耐心教育学生,这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无疑是有利的。如果教师的教育态度不好,比如说对学生傲慢刻薄,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感到厌恶,蔑视学生,动辄发火,呵斥、吓唬学生,为难学生,这将使学生活在一个充满紧张和恐惧的环境里,势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比较缺乏心理辅导教育工作者,很多中学生即使心理有问题,也得不到心理老师的开导和鼓励,这是非常严重的。
        三、防止学生产生心理不健康状况的措施
        (一)、教师端正自己的教育态度、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改变错误的态度和方法,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环境。
        对于教师而言,我想绝大多数都是处处为学生好的,但有时好心未必就能办好事。我们有时也会出现因为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不对,而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后果的情况。如厌学、紧张、恐慌、抑郁、自信心降低等。其中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可能是最普遍,危害也最大的。如厌恶学生、随意批评、挖苦学生,动辄打骂体罚学生,撵学生出课室等,这些都是错误的教育态度和方法。

其直接带来的后果是师生之间的对立,不仅逼出了待进生,而且还直接“制造 ”了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因为与一般学生相比,待进生的心理问题更多,如缺乏学习动机,有不良习惯、品德障碍,自卑感强,性格怪异等等。虽说一个教师对不同学生的态度差异在所难免,但是作为教师本身,应努力克制自己对学生 的不公平态度。如果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喜爱和偏袒。对差生表现出厌恶和轻蔑,这将会使一些学生感到自己是天之骄子,产生过度的优越感,而另一些学生却感到自己处处不如人,产生自卑感,也有些学生因此产生逆反心理,滋生反抗情绪,长期下去,结果造成这两部分学生都可能会心理不健康。当然,也存在着这样一些情况,如有些教师缺乏责任感,不把学生放在心上,对学生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缺乏责任心,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无计划、无秩序和低效率,这使学生感到学习缺乏指导,学习环境欠佳,从而产生了厌学心理,甚至还会因得不到老师的信任、鼓励、喜爱、关心而感到悲观失望。有些教师过于专制,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学生完全服从自己,甚至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不惜侮辱学生的人格,变相体罚学生,这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很不利。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注意避免用不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对待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端正自己的态度,在学习上和生活上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热心指导、关心学生,付出足够的爱心、耐心和恒心,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环境。
        (二)、教师应通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课业负担过重,压力过大,也会造成初中学生的心理负担过重,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危及心理健康。以我省来说,现在重点高中的录取率甚至比大学的录取率还低,初中生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而社会以升上重点中学的学生数量来评价学校的质量,学校和家长也只好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业务水平,所以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成绩。但是,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大多数教师除了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难以想出更好的方法。这就造成了初中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学习压力大,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危害。我认为教师不能盲目地追求升学率,而应当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努力提倡素质教育,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快更有效地学好知识。
        (三)、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积极争取社会、学校和学生家长的配合,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心理缺陷和社会、家庭、学校这三方面对他们的影响。而学生本身存在的心理缺陷,是可以通过社会、家庭、学校这三方面的教育得到改善的。作为学校和老师,首先应该改变对学生及学生考试成绩的态度和看法。传统的教育理论认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必须首先适应老师和教学,现在看来这个传统已经受到挑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应该强化,教学也要充分尊重和适应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现在都在强调人性化管理,学校教育也要实现人性化,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发现学生心理不正常,应及时与学校的有关领导和心理辅导老师商量对策,与家长联系,与社会有关方面联系,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共同教育学生,及时导正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中学阶段是学生在一生中非常关键的阶段,它是学生的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将为他们终身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长期的消极影响。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非常有必要详细具体地研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在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向心理健康的方向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