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倩
德州市夏津县第六中学,山东 夏津 253200
摘 要:法治社会一词已不再陌生,国家一直出台相关政策来不断改善、健全法律体系,促进法律在生活中的运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品德还未发展完全,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也不够深入,因此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道德与法治与生活息息相关,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运用生活化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其正确教导,本文主要是探讨如何更好的将生活化教学方式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讲授。
关键字: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初中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重要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尤为重要,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重大影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新时代社会的发展,将教育与生活进行紧密联系是一种新型且适用的教学方式,且道德与法治来源于生活,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对生活实际问题的探讨,教师应引领学生通过生活实践体会道德与法治相关理论的内涵,而不应停留在表层含义,这样才能真正的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1]。
一、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义
以生活实际为基础,将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一个个生活案例表现出来,让学生能够真切地参与其中并有所感悟,潜移默化引领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这就是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学生不只是所谓的客体,只需认真听讲就好,这样只会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犯困走神等,学生也是课堂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表达出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对道德与法治的深入了解,还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促进德育发展
生活化教学将生活融入课堂,使得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生活化特性,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三观价值取向,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二)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来源于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对其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践,从而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提高适应水平
教学时如果只是一味的传授理论知识,会导致学生没有分辩是非的能力,以及无法适应一个全新而又陌生的环境,因此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生活实际,将教学回归于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二、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
(一)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虽然新课改方式已逐渐运用于教学中,但很多教师的方式已固定,采用“填鸭式”,一时半会无法接受新的教学方式,造成思想滞后的现状,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于目前社会的发展,固步自封自然会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和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还有就是教师过度依赖于教材,只负责讲授理论知识,只看重学生分数,让学生无法深刻理解及联系生活实际[2]。
(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对于大多数的初中学生来说,道德与法治课可有可无,是非专业课,不必花太多时间在上面,完全没有意识这门课对自身素质的培养的重要性,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浑浑噩噩就到下课时间,缺乏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只在期末时看看书应付考试。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点,并未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听课感觉枯燥无味,自然提不起兴趣。
(三)教育机制检验效果形式化
我国是以应试为主,分数是重要的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准,在这种教育背景下,教师注重分数的提升,而忽视学生思想理念以及思考实践能力,导致一些学生虽然分数不错,但自身道德素质较差。虽然教学方式在不断地改进,但还是会形式主义地在课堂例举生活化的案例,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使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并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
三、生活化教学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融入生活化教学
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不能局限于教材的讲解,应该在学生生活基础上,将道德与法治理论内容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展现出来,融入生活化教学。利用生活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是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
(二)将真实案例导入课堂,生活化情景教学
为了更好的达到生活化教学的效果,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案例,可以通过照片、视频展现出来,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教师由过去单一的讲述者转化为对学生进行引导的引导者,让学生通过这些案例的理解与分析,逐渐掌握隐含其中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生活最不缺乏的就是故事,每种生活就是一个故事。因此教师可以将身边的一个个故事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深刻理解所要追求的道德素质是怎样的,同时也可以构建生活情景,使得教师和学生彼此间积极互动,有更多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对任何一门课程来说,实践是至关重要的。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以研究和规范学生不良行为的标准,主要在于生活实际中的表现,因此举行相关的课外活动是必要的,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指挥交通活动,运用所学的道德规范,以维护公共秩序为己任,在实践中寻找素材;还可以举办一场虚拟情节的法官审理案件,教师为法官,学生为原告和被告,组织答辩,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和道德的认识与理解,更加注重自身素质教育的提升。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遇到的难题,达到深入掌握的效果,而且能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实践能力[3]。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是基础性的一步,而要想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转化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案例,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学习兴趣,真正做到生活化教学。同时要加请课外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把所学运用到生活才能有所感、有所悟,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特性。所以教学方式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实现道德与法治更好的教学效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培养新青年。
参考文献:
[1]柳博.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21(15):101-102.
[2]魏兵.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实践[J].新课程,2021(11):203.
[3]傅继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方法研究[J].新课程,2021(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