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选切入点导读 提高课外阅读兴趣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6期   作者:李春芳 刘云侠
[导读] 近年来,全社会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李春芳  刘云侠
        吉林省松原市逸夫小学 138000
        近年来,全社会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阅读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意义。社会大环境和校园小环境书香氛围愈发浓郁,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社会共识已经基本形成。但另一方面,优雅的读书场馆,丰富的图书供应,由上至下的高度重视,并没有带来我们期望的局面:在与多姿多彩的课余生活的争夺中,在和网络世界的较量中,推进课外阅读之路步履维艰。面对现实困境,语文教师潜心研究,上好课外读物“导读课”,稳稳走好推进课外阅读的第一步显得尤为重要。而导读课中巧妙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切入点,是学生走向自主阅读、深度阅读的强有力支撑。
一、选择性介绍作者信息,唤起阅读欲望。
在课外阅读导读课中,介绍作者是常规教学环节。很多教师把搜集到的作者简介不加选择呈现给学生,从民族、信仰到出生地、生卒年、代表作品等诸多信息介绍一遍,作者介绍与阅读作品之间并没有建立起积极情感的桥梁,导致教学低效。
以作者介绍为切入点的导读课设计,需要教师广泛深入地了解该书作者,选择能够迅速吸引学生好奇和兴趣,或激发学生崇拜之情的作者个人经历来介绍。
        导读《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时,教师可图文结合,告诉孩子们罗尔德·达尔这位获奖无数的英国儿童文学作家,还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
        他在立普顿公学上学时,一家巧克力制造厂偶尔会寄新的巧克力产品到学校让学生测试味道。达尔常常想自己发明一些新的巧克力,希望得到吉百利食品公司的赞扬。        
        他做过飞行员,在二战中有过惊险的空中激战。一次执行飞行任务时,因命令有误,他被迫降落在沙漠中。结果飞机坠毁,他的头骨挫伤,鼻子陷到脸颊之中,两眼受伤。最后勉力爬出了燃烧着的飞机残骸。
         他在壳牌公司工作期间横越坦葛尼喀提供石油给顾客,曾在途中遭到树眼镜蛇、狮子和其它野生动物的袭击。
         他还是美术收藏家、鉴赏家、古董家具专家、美酒专家及种兰专家……
        当学生对达尔的经历产生极大兴趣时,教师告诉学生他的伟大文学成就与其丰富的阅历有着直接关系:达尔在他第一本出版的作品中提及到那次飞机坠毁的事;而《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创作灵感也正是来源于吉百利食品公司寄送的巧克力。至此,学生对这本书以致达尔的其他作品都会产生一睹为快的愿望。
        二、 挖掘封面导读资源,唤起阅读欲望。
        一本书的封面包含着多种信息。其中“书名”和“图画”是最能够吸引学生注意的部分。有的书名以其新鲜奇特引起读者注意,《没头脑和不高兴》两个奇怪的名字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洋葱头历险记》中的“历险”一词让人浮想联翩。书的封面图画有的具有情节性,观察图画猜情节就可以作为不错的导读教学策略。有的封面图画只是单纯的角色形象“海报”,这时细致观察外貌、衣着、神态等细节猜测身份、性格、经历则会让学生乐此不疲。对推测的验证期待自然而然成为学生走进整本书的推动力。
        三、摘选精彩片段共读,唤起阅读欲望。


        根据书中精彩片段的不同特质,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细腻的感受,或畅快爆笑,或心弦绷紧,或静默感怀,或不吐不快…… 在老师带领的深度阅读中,充分感受到一本“好”书的语言魅力、内涵魅力,由此引发的阅读欲望也会更持久。
        1.入情境,轻松欣赏。
        有些精彩片段的描写会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静静默读或感情朗读中沉浸其中,就是一种最朴实却又最有价值的教学手段。《草房子》中秦大奶奶的鸡鸭鹅大闹课堂一段精彩幽默,孩子们边读边忍俊不禁,不需剖析解读,在与文字的亲密接触中孩子们便由衷喜欢上了这本书。
        2.留悬念,戛然而止。
        一位老师在导读沈石溪的《小鹰逆风飞行》时,绘声绘色朗读了“白羽毛”遇难的片段,当学生屏住呼吸时,老师却停止了朗读:白羽毛的孩子——两个月大的“紫金冠”还在焦急地等待妈妈回巢,他该怎么活下去呢?这时,对“紫金冠”命运的担忧让孩子们恨不得立刻扑进书中。
        3.抓联系,心生亲切。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尤其是经典儿童文学名著,与少年儿童的生活原貌高度契合。教师选取恰当的作品片段,引导学生发现书中人物、情节与自己、自己身边的其他人、生活中的故事相似之处,会迅速拉近自我与文学作品的距离,心生亲切之感。《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中尼尔斯虽调皮顽劣,却在家里的雄鹅要飞走之时因担心爸爸妈妈会伤心而不顾危险紧紧抱住了雄鹅的脖颈。这样的矛盾在小读者身上都能找到影子。发现作品这样的特点,孩子们会更喜欢阅读。
        4.抛话题,激辩热论。
        导读课中可选择精彩片段,提炼出讨论空间较大的发散性问题,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点燃阅读的热情。在导读《时代广场的蟋蟀》时,一位教师与学生共读的就是蟋蟀柴斯特决定回到乡下的片段。然后请学生针对“你是否支持柴斯特离开朋友们回到家乡”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孩子们在辩论中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表达能力和思维也得到了提升。
        四、观赏影视作品片段,唤起阅读欲望。
         优秀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中不乏经典之作。在对学生进行阅读导读时,直观的听视觉刺激无疑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又一巧妙切入点。导读《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时,请学生欣赏电影中哈利·波特初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时第一次参加开学宴会的片段,影片所创造的神奇宏大的魔法场景让孩子们惊呼不已。影视画面先入为主刻印在学生脑海中,再对照J·K·罗琳的精彩描写,没有多少孩子可以抗拒得了这部魔幻作品的召唤。
        五、渲染教师阅读感受,唤起阅读欲望。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影响甚深。在导读课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传递教师个人对这本书的喜爱,激发起学生阅读兴趣。在导读《哈利·波特》系列作品时,一位老师带来了自己收藏的霍格沃兹四大学院徽章、光轮2000模型以及因购买困难自己从网上打印出来先睹为快的厚厚几本《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这节导读课后,全班掀起了《哈利·波特》的读书热潮。
导读课的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将“兴趣”放在首要位置。学生在课上收获颇多,唯独没有产生或失去了阅读这本书的欲望,这节导读课也是失败的。巧妙选择教学切入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应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