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童心 薪火相传——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6期   作者:赵曼玉
[导读] 在实现中华复兴的征程中,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国之瑰宝

        赵曼玉
        新乡市育才小学明德校区
        摘要:在实现中华复兴的征程中,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国之瑰宝,发展之基,更是我国深厚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让传统文化浸润童心,我们身负传承和发扬责任。本文基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旨在通过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以期达到“浸润童心,薪火相传”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途径
?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占比凸显,备受关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小学语文的教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环节。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小学生对没有接触过的事物充满好奇和求知,其接受新鲜事物和新观念的能力也非常强。他们正处于养成价值观念最需要教师引导的时期,语文学科作为最基础性的课程,在其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教育的目标。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诵读中华优秀经典诗文,学习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最终促使小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导向,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理学家周敦颐有云:“文以载道”。统编版教材中编著了许多为人处事的箴言,有的甚至出现在单元导读中,可见统编版教材对传统文化渗透的支持态度。尤其是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部分,有诸多出自古代先贤的名言警句,教给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通过引导小学生学习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力求有效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引导小学生追求高境界,走向真善美,帮助学生塑造人格。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民族认同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留下了许多让人叹为观止的篇章。中国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简化,便于运用。古代诗歌从唐以前的古体诗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盛行。再到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这一条传统文化链的延续,无不彰显出我泱泱大中华,传统文化无可比拟的精深和魅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
        (一)改变教学方式,联系日常生活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身兼文化传承之重任。应结合学生实际,改变过去一味灌输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渗透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如讲授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一课,我提前一周布置了动手制作粽子和搜集有关粽子的故事,学生对做粽子非常感兴趣,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传统节日“端午节”。

又如讲授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一课,让学生通过询问家长或搜索资料知道自己名字的内涵。举例:一名爸爸是大学教师的家长给孩子起名“亦儒”,孩子分享“亦”也的意思,“儒”学问精深,温文尔雅的意思,他的父亲希望孩子也能成为一位儒雅的人。激发他们对自己名字的认同感,让学生感受身边的传统文化。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间的距离。
        (二)注重语文课堂教学,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
        1.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汉字的发展源远流长,传说可追溯到黄帝时期“仓颉造字”。汉字是承载中华文化的载体。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汉字进行学习时,可以从汉字的字源讲起。例如,学习汉字“米”时,我们可以追本溯源,从甲骨文字形理解字义,甲骨文的米字像一些散开的米粒,中间的那一“横”画,代表着放置米的架子间的间隔,发展到后来小篆后,字形的中间开始变成十字型,逐渐演变成现在的简化字“米”。当然还可以引经据典,讲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用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统编版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如:学习《大禹治水》一课,鲧没能治理水患,而他的儿子禹用自己十三年的坚守,最终疏通河道。学生很难理解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教师可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体会大禹无私奉献、大公无私的精神,进一步透彻的感悟渗透传统文化。部编版教材的“快乐读书吧”部分及课后的“阅读链接”部分,都是能够作为拓展阅读延伸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制定阅读书单,给学生推荐四大名著等书籍,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视野,让传统文化充斥小学语文课堂。
        3.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是必学内容,不但要学习教材中的,要求掌握的校本课程也不能松懈。诵读经典,本来就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爱国行为。要想通过古诗词更为深入的渗透传统文化,教学就不能只停留在背诵层面,应深入挖掘解读。如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生平事迹、诗句的节奏韵味、诗意的理解、蕴含的思想情感等方面,在提升学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无声中润心,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4.在小学语文习作中渗透传统文化
??    小学阶段,习作教学是难点, 优秀传统文化总是在传承与创造中延续并发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入,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根植于学生的内心,他们也逐渐学会用文化审美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一切事物。如,三下综合性活动“中华传统节日”,写过节的过程。教学时,可让学生搜集有关节日的古诗和写作素材。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补充一些诗词。让学生了解和赏析,在写作中体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乐趣,进而投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中来,实现薪火相传。
 四、总结
         小学生正处于养成价值观念最需要教师引导的时期,从语文教学着手,对传统文化合理渗透,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健康品格,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让传统文化浸润童心,让文化自信薪火相传。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