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统编教材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进策略——以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为例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6期   作者:周丹琼
[导读] 统编语文教材相较于老版教材而言

        周丹琼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力洋镇中心小学315602
        摘要:统编语文教材相较于老版教材而言,在教学内容的主导思想以及教学内容的科学排版方面都有了进一步提升,其在阅读方式和练习方面的设计都更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其准确的定位也有助于学生扫清阅读理解中的障碍。笔者以老版教材和新版教材的区别为切入点,浅析当前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然后提出改进小学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统编教材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一、统编教材特点分析
(一)全面关注阅读能力的培养
        相较于以往的教材,统编教材在编写理念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从以往的重视阅读结果转变为重视阅读过程、阅读方法及阅读技巧的训练。比如在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将学会提问作为本单元阅读教学总目标,从而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全身心体验到阅读的每一个步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第四单元和第五单元的阅读训练中,又将学会阐述“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作为单元教学目标,这进一步彰显统编教材注重阅读能力培养的特点。
(二)编排指向学生阅读技能发展的真实需求
    在统编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中,其排版更加适应小学生酷爱想象、活泼好动的发展特点。如在统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用《盘古开天地》《普罗米修斯》等充满传奇色彩的文章,在第六单元选用《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等富有童趣的文章,这些充满趣味性的文章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神奇的想象与欢乐中快乐阅读、掌握阅读技巧。
        二、当前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素材形式单一
        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持续性地熏陶才能有明显的成效,然而当前小学生仅有极少数的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兴趣。与此同时,学生获取素材来源多为课外书或老师整理的纸质材料,其素材形式的单一导致学生阅读兴趣匮乏,对阅读学习的积极性不够强,这也是当前大多数小学生阅读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阅读环境欠佳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重要的莫过于有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然而,纵观国内各小学,不论是城市小学还是乡村小学都缺乏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由于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城镇的小学生多数迷恋网络游戏,亦或是五花八门的短视频软件;即便是信息普及欠佳的农村,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也离不开电视和手机。深受网络世界荼毒的小学生根本无心阅读,其阅读的途径也仅限于老师的课堂教学和语文作业。
        (三)缺乏师生互动
    在目前的阅读教学设计当中,多数教师会在正式教学前整理出有关课文的各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解决问题。但是,教师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老师提出的问题基本是根据教学纲要而提出的带有强烈目的性的问题,而非学生自己想要的了解的问题。未能给予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导致学生缺乏自身的学习主体意识。而不善提问的学生,通常也意味着其缺乏对知识探索欲,这也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始终难以投入精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关于改进小学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
        (一)丰富学生素材积累渠道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为学生创造形式丰富的阅读素材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设计中适当加入以视频、音频等形式的阅读素材,能够很好地缓冲学生长期阅读文字所产生的疲倦感。新形式的素材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其阅读兴趣与效率,进而养成爱阅读、爱学习的好习惯。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每天对应地布置阅读一篇神话故事的任务。当然这种“阅读”不单是指纸面文章的阅读,学生可以观看一个神话故事的视频,也可以用故事机听一个神话故事。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为保证学生的有效阅读,老师需要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为学生挑选符合单元主题的素材,或者由老师搜集的视频或音频素材每日发送到班级群里。这样的方式既能够让学习任务繁重的学生得到缓冲,又能够保证学生的有效阅读,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将阅读训练融入日常课文解读中
        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加之小学阶段的学生语言基础还不够深厚,语言领悟能力也还有待提升,其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语文教学中公认的难点。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很难腾出专门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计划内的课时,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度,将阅读训练融入到日常的课文教学当中。
        如在四年级上册《麻雀》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用不同的线分别勾画出描写小麻雀、老麻雀和猎狗表现的句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描写小麻雀所用的描写手法(神态描写,外形描写)和描写猎狗时的手法(动作描写),然后引导学生透过“呆呆地”“无可奈何”“嘴角嫩黄”等词语深刻了解小麻雀遭遇危险时无助、恐惧的心理,通过猎狗“嗅了嗅”“走近”“露出锋利的牙齿”等词表现小麻雀处境危险,进而衬托出后面老麻雀像“石头一样落在猎狗面前”时的那份勇气,包括后文中的老麻雀的各种动作描写,以及猎狗最终退缩等描写,都在反复深化“母爱”这一主题。在这里,无论是对描写手法的分析,还是对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等的一系列表现所蕴含的内在情感分析,老师都切忌采用灌输式的方式直接讲解,而应让学生尝试着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每个角色在特定情景下应有的感受,最终让学生从心底感受到课文中“母爱的力量”。长此以往,学生在阅读中便能自觉养成探究意识,学会从修辞、描写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深入分析句子的内在含义。
        (三)加强师生交流,归还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难点,老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和孩子们一起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即便学生的想法是不正确的,老师也应从正面积极引导孩子进行纠正;积极看待孩子们与众不同的想法,为其个性发展给出应有的支持和鼓励。将课堂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让课堂不再成为老师一个人演讲,而是每个学生之间思想碰撞的平台。
        比如在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一课的学习中,当同学们谈到对主人翁“精卫”的看法时,有位学生认为精卫很傻,填海是一件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此时老师不需要立刻反驳,在肯定孩子想法独特的同时,更应引导学生体会精卫身上博爱、无私的精神,以及她不顾艰难险阻也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的毅力,即便她的所作所为看起来很傻,但她身上的精神是实实在在值得钦佩和学习的。这样的引导交流能让学生领悟,阅读时不但要有自己的思考,还要尽可能从文章中获得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四、结论
        总而言之,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离不开老师、家长与学生的不懈努力。学生每天花几分钟时间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与老师、家长或同学进行有效沟通,就是最有效的阅读。也唯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最终促进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钱丽.统编教材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改进策略研究[J].语文课内外,2019:134.
[2]陶小青.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169.
[3]刘高禹.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中外交流,2018:1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