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革
黑龙江省齐齐哈市拜泉县第五中学164700
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质量对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否深刻理解、科学运用、灵活驾驭教科书。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编教科书的时候,是编者在指挥教师,等书编出来了,教师就管着编者。即使编得不好,老师也可以教得很成功。相反,教科书编得再好,如果老师教得不好,教师就可以制约教科书了。这段话阐明了教科书与教师是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它说出了教学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是教师。
中学语文教师如何使用语文教科书呢?下面谈几点注意的要求。
(一)宏观上总揽教材
中学语文教师对所用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总体结构等要有基本的了解和把握,认真分析和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学过程是老师怎样把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要有整体感知教材的观念,通过感知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首先,在使用某种教材之前,应该了解这套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弄清教材的总体结构。教师可以通过编写说明了解教材。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它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努力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科书的编写意图。从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既有利于教师把握教材的内容,解决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又给教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留有一定的空间,同时有利于教师的发展。
其次,在使用每册教材之前,还应该了解本册教材是在总体结构的哪个阶段,全册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各单元是怎么安排的。对所用教材有了总体了解,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时有全局意识,能够统筹安排,避免节外生枝。
(二)微观上深钻教材
教师备课要吃透教材。要想“吃透”,就得舍得下工夫深钻细研,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要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要透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即弄清课文里“有什么”,主要是有什么疑点、难点、特点、妙点。小到一字一词一句一段,大到整篇文章的思路、结构,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等等。于漪老师说:“备课力求多读多思考多分析,力求自己真懂,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也要推敲,领会作者的苦心……有些语句乍看无生字难词,但真正弄懂也绝非易事。”所以在钻研课文时,老师不妨把自己放到教学对象的水平上,考虑到学生会出现哪些问题,会出现什么样的困难,会产生什么样的疑问。对教材内容把握得越充分,准备得越认真,教学时才会越从容,越主动,越有针对性,老师才能更好地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其次,还要明确地把握教材中的课文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应该达到的教学要求,即弄清“教什么”,训练什么能力,教学哪些知识,进行哪方面的思想教育。这就需要揣摩编者意图,弄清编者把这篇课文编入这一册这个单元,想用这个“例子”进行哪些训练,达到什么教学目的。一篇课文,可教可学可练的“点”很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同一篇课文编入不同的教材里,教学目标也会有不同。比如《故乡》在人教版中被安排在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是小说单元,首先要注意小说的特点,了解小说要素,才能更好地阅读小说、分析小说,才能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题。其次,还要注重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阅读小说,对于学生来说既是一个接受小说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创造升华的过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本身是首要的,但是得出自己的见解也是很重要的。其三是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这三个方面,在单元练习中都得以体现。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很好地完成教学,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这个单元的《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外国小说。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存在着差异,在分析外国小说人物和情节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文化差异的地方,比如关于金钱问题,西方人有其自己的观念,我们不能完全套用我们民族的传统来评价。
?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找好切入点,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问题,要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开阔思路,提高思辩和创新等素质。本单元的写作主题是“写故事”,意在让学生在以往写人记事的基础上提高叙事能力,应引导学生认识写故事不仅可以写真人真事,还可以虚构人和事,而且最好能把人物写得鲜活,情节写得有些波澜。
揣摩编者意图,明确课文教学目标和应该达到的要求,主要依靠阅读单元提示或指要,分析课文前的训练重点或教学目标、阅读提示或学法指导,试作课后的思考和练习。
除了课文,还有语文知识、能力训练等同样需要深入钻研,认真理解。囫囵吞枣或浅尝辄止都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三)灵活地运用教材
通常我们对教材的钻研是静态研究,主要解决的是教什么和为什么要教的问题;运用教材则是侧重于动态的研究,主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教学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教师不但需要走进去、钻进去,要吃透教材,更需要从教材在走出来、跳出来,灵活地驾驭教材。
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及再生和内化,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的全部,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课文体裁、特点的不同,教师风格、特长的差异,地域、环境、时机的不同,灵活地处理教材,因人、因文、因地、因时制宜,选择最佳的教学设计。同一位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班级教同一篇课文,确定的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方法可能不同。在教学条件较好的地区、语文能力较好的班级,教学要求应该应当提高,训练重点可以适度深化、拓展;相反,在条件较差的地区、知识和能力总体水平较低的班级,教学要求应适当降低,可以简化学生接受有困难的教学内容,利用教材的弹性,可以只完成课文后必做的练习题,教会学生集中精力掌握最基本的东西,这样才能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同一位教师在同一个班级教学体裁、结构有别,长短、难易不同的课文,也应灵活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其次,还要审慎辨别,弥补教科书的某些缺陷,修正教科书的某些错误。教科书应当是科学的、确切的、严谨的,但不可能尽善尽美,特别是新编初版的教科书,难免存在一些失误。有些错失是排版校对不慎造成的,一般容易识别。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活动,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教学内容和活动过程进行重新审视和设计,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经验出发,设计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
总之,能否灵活地运用教材是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教学系统中,教材是静态的、相对稳定的因素,教师应针对实际情况,灵活架驭教材,更好地发挥教材的凭借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