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优化开展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方法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6期   作者:陈淑慧
[导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正在用新的“活动观”来规划学生的学习模式

        陈淑慧
        漳浦县实验小学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正在用新的“活动观”来规划学生的学习模式。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中,我们不仅仅会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技能技术,我们还需要让学生积极地行动起来,进而在提出问题,激活思维之后,让学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拥有创客能力的学习者才能在未来的社会大环境中发挥出个体价值。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正在为学生进行启蒙,我们期待学生成为数学型的人才,拥有核心素养,就需要把握住每一个细节,促使学生积极地行动起来,让学生投入思维来学习数学,让学生借助感知生成数学体验,进而在建构的过程中生成数学模型、数学思想。作为小学数学教育者,我建议,我们要把教学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实验教学,进而让学生“用数学”来“学数学”。本文就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优化开展 小学数学 实验教学 方法
        在落实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尝试着应用现代教育治理理念,进而让教师能够变换视角来审视学生,进而用科学化的人才观来对学生进行引领,促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优势来完成学习任务,此时的小学生不仅仅可以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够增长数学专业见识,在感知的过程中建构数学知识体系。我们还需要用科学化的活动观来规划学生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质疑过程中,在一次次的实验过程中,“用数学”来“学数学”。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在接受启蒙,复制的方法虽然可以让他们快速的掌握技能技巧,但是,却会让学生的学习认知出现问题,他们会认为数学就是千百次的“计算”,在思维方面会越来越懒惰,好奇心、想象力、行动能力都会有所下降。可见,我们让小学生参与数学实验,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进来,必然有助于学生“学好数学”、“学会思考”、“能够创新”。
        一、利用生活中的教具完成探究活动
        其实,为什么人们期待开展数学实验,但是在实践中却又很少设计数学实验?我认为,就是因为人们觉得“时间不足”、“资源搜集不便捷”。作为小学数学教育者,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要拥有科学的活动观,不过,也不必刻意将每一节课都打造成“优质课”,我们要顺势而为。在适宜的课堂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资源来完成探究活动,此时我们要为学生做好相关的指导,进而让学生在“有想法”之后“有时间”发现,不断地行动进而获取预期的实验结果。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设计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给每组学生提供6个长方形硬纸板,让每一组学生糊一个长方体纸盒。学生在挑选纸板糊纸盒的时候,就会体验到只有相对的两个长方体硬纸板大小相等、形状相同,才能糊成长方体纸盒,从而对长方体面的特征产生感性认识。第二次,让学生利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在插框架的过程中,体验到只有把12根木条分成3组,在相同方向上有4根长短相等的木条才能插成长方体框架。学生应用的资源都是他们最熟悉的,他们在实验活动中必然会生成极强的亲和感,此时即使教师不说,学生也能够生成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他们在生成学习成果的过程中,会肯定自己的主体价值,会生成成功体验,进而对于自己生成学习的自信心。

这种心态的生成对于学生的内在成长会产生极大的效能。
    二、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
        在高学段的教学实践中,人们不仅仅会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来为学生丰富资源,增大学生的见识,还会为学生提供适宜的虚拟化的学习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也有很多需要学生“多见识”的内容,也有“虚拟”的学习情境需要创设。对于小学生而言,因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融入,数学课堂变得有趣、有人文性、有新奇感……。在学生有了这些做基础之后,小学生会将课堂中生成的兴趣延伸到课外,进而想要自己试一试,进而用自己的手再创作一次奇迹。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复习”一课,在知识应用这一环节,我在网络情境下为学生准备了难易程度不同的习题。学生浏览习题后,选择适合自己的习题进入练习。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创造一个可供学生个性化选择学习内容的平台,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知识水平自由选择难易程度相适宜的题目。如果答错了题目,还可以在网络提示下获得解题帮助,从而掌握所学内容。在这样的学习平台中,小学生对于“题海战术”也不会心生排斥。他们想要一次次的挑战自己,在“游戏中”、在适合自己的学习活动中,生成学的能力。我们还可以将这些软件、平台分享给学生家长,进而让学生家长能够将学生的家庭学习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整合。
    三、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发学生的代入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仅要给学生各种教具,让学生多动手试一试。借助拼一拼、剪一剪来构建数学模型、生成数学思想。我们还需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成代入感之后进而调动所有的生活体验,进而让小学生能够把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进行一次次的碰撞。如,复习“认识人民币”一节内容时,老师可给出这样一个题目:四种不同类型的上衣、三条裤子和一个裙子,每一件衣服的价位都在50元左右,小明只有100元钱,请问他能够买一套衣服吗?请问他该怎么搭配呢?此时班级学生定然会叽叽喳喳地讨论如何搭配衣服,每个孩子的搭配方式也不一致,所以老师便可让学生都将自己的搭配方案写在纸上,与同桌邻桌讨论得出一个最优质的方案,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数学课堂活动中去。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我们总是会思考如何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直观的数学现象,进而让学生能够建设数学学习平台。这种生活化学习情境的建设,显然可以有效的发挥出这种效果,进而让学生从一次次的发现、一次次的想到转变为一次次的做到。
        综上所述,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从“做”、“用”入手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进而让小学生能够生成更多的感悟,应用自己的智慧,一次次的完成探究,凭借自己的能力解读数学知识的内涵,进而构建出数学模型、数学思想。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借助优化的数学实验。通过动手、通过创设情境、通过引入生活元素,进而让小学生想要学数学,生成成功感、乐学感。
        参考文献
        [1]组织探究活动,优化小学数学教学[J]. 刘忠岳.  新课程(中). 2019(12)
        [2]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教学[J]. 徐晓唯.  上海教育. 2000(12)
        [3]数学教学引入:创设乐趣的艺术[J]. 谢露.  中国教师. 201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