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术均
河北保定易县第一小学
摘要: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总有部分小学生数学知识、技能得不到有效提升,数学学习效率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影响并制约了学校、班级的教育质量,因此开展对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从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思维特点、认知特点角度入手分析学困生成因,并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促进在校小学生数学能力提升为目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研究小学数学学困生是减轻教师工作负担的需要,剖析学困生的思维和认知、对症下药,使学生走出数学学困境健康成长,也是我们重要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转变策略
引言: 《课标》上要求数学课程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应该通过数学学习得到相应的发展,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事实上,部分身心发展正常但是数学学习总达不到课程标准——数学学困的现象,正在影响并持续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分析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以及转化策略是从事教学工作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值得探讨。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概念界定
相关数学学困生研究课题组曾规定“学习困难学生”这一概念。小学数学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智力正常、但是数学的学习效果差、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
二、当前小学数学学困生部分成因
(一)小学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和难度
1.研究对象和数学思想超越学生已有思维发展水平
小学数学学科讲授的内容集中于数学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有些内容超出了小学生的感知领域,如小学数学中讲到 “直线没有端点”,直线的无限延展性凭借肉眼无法看到,只能依靠小学生头脑中合理的想象才能掌握这一概念。
2.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衍生形式的多变性给学生带来挑战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带来形式的多变性,将导致不容易掌握正确的数学变式的本质和内涵,因而出现了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解题表征策略的运用不当、不理解正逆向反推关系、思维过程混乱等问题。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认知学习存在缺陷
1.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数量不足、清晰度不足
根据认知结构中知识的不同状态和表述形式,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时间、原因,主要是指“是什么”。程序性知识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主要是指“怎么做”。就两类知识的数量和清晰度而言,小学数学学困生弱于学优生。
2.认知学习方式大多为机械学习、死记硬背
小学数学学困生大多进行的是机械学习,即当前所学知识和已有认知结构没有建立联系。主要表现为:不注重分析题目条件,生搬硬套练习公式;死记硬背公式,不理解公式定理的内涵,在应用题中看不出思维内容的形式不同但实质相同;知识体系不衔接、孤立性地看待小学数学知识。机械学习获得知识快速但是遗忘迅速,不会产生有价值的心理意义构建的过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仅限于字面意思,没有将外界的科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没有掌握教材中蕴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能灵活应对数学的形式变化。
三、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正确引导学困生形成数学思维
1. 以最近发展区为基点,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小学数学教材有直线性的编排,利于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研究对象的数学演绎;小学数学教材也有螺旋性的编排,利于螺旋上升、层层深入的数学思想的深度学习。
兼有直线性和螺旋性的数学教材编排相对超前于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目的是为了带动着学生发展。教师在讲解数学教材时需要把握最近发展区的限度,不可过分超越发展的界限,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在可行范围内,达到“跳一跳,可摘桃”的标准。我们需基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遵循小学数学教材原有顺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小学数学的研究对象和数学思想才能被学困生慢慢的接受。
2.培养学困生综合思维能力,灵活应对数学形式变化
从培养学困生的问题导向的解题表征策略入手教师应尝试引导学生理解问题中的情景,让学生思考问题中的语句含义以及顺序,让学生思考应当使用何种解题策略。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时,可以做出不同的假设和判断从而使学生有更多解题策略的选择余地。教师语言分析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条件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基于该问题的数学模型。教师在讲解概念定理时,要深入透彻的对其进行分析,并结合例题来进行练习,利用变式习题的练习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帮助小学数学学困生领会小学数学应用题目“万变不离其宗”的本质。
(二)针对学困生认知缺陷针对性施教
1.积累数学知识、理解数量关系、构建丰富图式
为了解决数学学困生陈述性知识的数量缺乏的问题,教师应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常识传授给学生。在数学学困生程序性知识清晰度不足方面,我们首先可以建构丰富的图式来弥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表征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模式,教师可以教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述,或者改变问题的表达的顺序,建立“等价”的认知图式,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做出积极的应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例如“X比Y多Z”=“Y比X少Z”=“X与Y的差是Z”。其次教师应让学生学会从基本图式建构变式,加强命题和命题网络的清晰度。例如看到单价、数量、总价钱这三者数量,就能立刻想到其他两个数量以及相应的关系,迅速反应并且做出列式。在涉及多步骤的解题策略时,学生对于这种命题网络步骤的检索极为重要。
2. 引导数学学困生主动的进行有意义学习
(1)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调节学生的注意、努力的持久性来加强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影响数学学习结果。与机械学习相对立的是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就是将头脑中的知识和材料中的知识建立非人为、实质的联系。让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就需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这样外在的数学学习规范就会转化成学生心中内在的学习渴望,学生就会对自己提出学习要求,主动寻求上进,解决数学学习困境。当学生对数学知识有积极态度和强烈动机时,数学语言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获得心理意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内部动机会使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习过程会成为一种快乐探索的过程,学生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才能积极调动头脑中的知识体系。
(2)向学生提出理解性的目标要求
机械学习并非学生主观意愿导致的:绝大多数数学学困生在学习概念原理后,仅仅抓住知识表象并没有达到数学学习理解性的目标,但却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了老师所提出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数学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理解,对学生提出理解性的目标要求。在课上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要问“会了吗?”,更要问学生“理解了吗?”。课后的练习中,除了进行一般训练性质的题目之外,教师还应当适当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体系的理解题型,把握学困生对题目的理解程度。
四、结论
小学数学学困生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做到以上几方面的分析、积极关注并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使数学教育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慧慧. 小学学困生数学课堂学习表现及其对策的个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2]杨达莉.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5):162-163.
[3]张璐. 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9.
[4]吴绚灿.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6.